目前,央视电视剧频道正在播出《大秦帝国》,很多观众对“大良造”等官职感到困惑。巧合的是,近年来,随着历史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普及,许多人对剧本和书中的一些古代官方职位感到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官员。比如“二千石曹尚书”、“大长秋”、“右扶风”等。而且,不仅普通观众和读者不懂,有的甚至专家学者也知之甚少,模糊不清。
这些听起来很奇怪的古代官职到底是干什么的?官阶有多大?
战国时期大良建立的官职是朝中最高的官职,负责军政大权。秦朝时,朝廷设立了“相国”一职,取代了大良建设的地位,因此大良建设从“现实”转变为“虚拟”,成为一种头衔。秦国许多军事功勋学家或著名大臣都被授予“大良建设”称号,如商鞅、公孙衍、白起等。
[img]816518[/img]
秦汉时期设立的二千石曹尚书官职。秦汉时期,官员的工资是每年2000石粮(一石为120市斤)。“曹”是古代的官员或政府;“尚书”是西汉时期首创的官职,由五人分任,其中一人为组长,称为“尚书仆射”(“射”发“夜音”),其他四人分别称为“曹”,“曹”的年薪也是2000石粮。这五位官员被称为“200石曹尚书”。
秦朝开始设立的官职,负责国家和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各种事务(边境各族降服于中央朝廷,仍有国号的是国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北魏以后就不设了。
秋汉时期开始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管理皇后的宫中事务。“大长秋”原本是汉代皇后居住的宫名,后来代表官员。大长秋的职位大多是宦官,是皇后身边的近臣。唐朝以后,大长秋的职位将不再设立。
右扶风始于汉代。右扶风原本是汉代北京郊区的一个县名,后来被称为“右扶风”。右扶风是北京地方行政长官之一,与北京兆尹、左合称“三辅”,共同治理北京长安。三国曹魏时期,这位官员改为“扶风太守”。
大舟卿南朝梁的官职主要负责全国的船舶、航运和河堤,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部长或河道管理局局长。
孔目始于唐朝。孔目最初负责朝廷的文件、档案、图片收集等事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馆长。因为他管理的事情,不管大小,一孔一目了然,所以被称为“孔目”。宋朝时,梁山英雄裴宣在《水浒传》中担任过这样的官员,因此被称为“铁面孔”。
[img]816519[/img]
“日讲官”和“日讲官”是清朝的两种官职。“日讲官”主要负责每天向皇帝讲解经文;“日讲官”是记录皇帝言行、编写日讲的官员。后来,这两种官职合二为一,称为“日讲日讲日讲笔记”。他们是皇室的近臣。当他们出宫检查时,当地官员应该对他们高度尊重。
牛录额真早期满族出兵或狩猎时,按家族村组织团队,每10人选一人为首领,称为“牛录额真”(“箭主”)。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定300人为一牛录,作为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设牛录额由一人管理。清太宗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将“牛录真”改为“牛录章京”(“佐领”),负责人口、田宅、兵籍、诉讼等事务。
启心郎是清朝设立的官职。清军入关前,皇太极建立了六个部门,包括官员、家庭、礼物、士兵、刑事和工作。每个部门都有满族、蒙族和汉族官员。由于语言障碍,每个部门都有一个“启心郎”,负责满族、蒙族和汉族大臣之间的语言交流,这通常相当于翻译。后来,由于官方工作量大,每个部门的启心郎增加到3人。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废除了官职。
揭露古代官职:大良起源于战国 大长秋始于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