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影视作品和戏剧中,大多数县令都是七品官。尤其是由著名豫剧大师牛德草主演的豫剧《七品芝麻官》(又称《唐知县审判专利》),在1979年被北京电影制作成戏曲电影后,随着唐知县的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决定,不如回家卖红薯!名言家喻户晓,风靡一时,不少观众误以为县令都是“七品官”。因此,“七品芝麻官”几乎成了知县的同义词。事实上,知县也是分等级的,古代的县令并非都是七品官,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分九品,每一品都有正从之分。
魏晋南北朝盛行的“官分九品”主要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从第一产品到第九产品,分为九等。但历史上各朝代的具体划分略有差异,北魏时期分为30等。隋及元、明、清等朝代分为九品十八级。古代的知县确实大多列正七品,但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例外”。古代京城所在的县叫“赤县”,在“赤县”做知县,品秩从优。隋阳帝时,北京所在的大兴(万年)和长安,东都所在的洛阳和河南,四县的县令都被封为正五品。万平和大兴都在金朝,知县都是六品。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各县按人口分级,江北600多户,江淮以南3万多户,均分为“上县”。“上县”的知县都是六品。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区分各县级。每年征收田赋满十万石的县称为“上县”,知县也来自六大产品。清代,全国有1000多个县,其中四个地位特殊的县,其知县均为正六品。北京顺天府所辖的大兴和宛平县令、盛京所在的承德(沈阳)、孔子家乡曲阜县令分别为四位“六品县令”。
[img]814059[/img]
中国的县制始于春秋初期,但“县令”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改变了以往类似封邑制度的县制,形成了后世县制度的雏形。从那以后就不一样了
历史时期,“县官”的称谓也不同:县令、知县、县尹、县长...
自秦朝以来,县令作为国家指派的最低级行政官员,一直延续到清末。秦代有“县令”和“县长”之分,秦代规定:“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也就是说,辖县人口超过1万户,掌管其县的“县官”称为“县令”;如果不到一万户,这个“县官”只能称为“县长”。晋令规定:“县千户已上,州郡治500已上,均为令;对此不满意为长。在隋书百官志中,只记载了“陈五千户以上县令和五千户以下县令”,没有“县长”二字。到了宋代,《宋书·州郡志》中记载的大部分都是县令,而元代的“县官”大部分都叫县尹。明清时期,知县成为官名。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最复杂地划分了知县的等级。据《旧唐书》记载,盛唐时期,全国共有赤县(三府共有六县,即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奉贤、太原、晋阳)、(八十二)、望(78)、紧(百一十一)、上(四百四十六)、中(二百九十六)、下(五百五十四)七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纣县。其余以户口、资地美恶为差),一千五百七十三县,让每个人。其官品从正五品开始,依次为正六品、六品、正七品、七品、七品。也就是说,尽管都官居县令,高的可以达到正五品,低的可以从七品下“屈居”…
由于县长的等级不同,待遇自然也存在差距。例如,在明朝,正五品县长的年薪是192石米,而七品县长的年薪只有90石米,高低相差超过100石粮。
那么,知县的职责是什么呢?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诉断辟,劝农救贫,讨狡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祭神,无所不能。”由此可见,古代“县官”的职责可谓无所不包,几乎融合了我们今天的行政、司法和部分立法功能。
古代的县令并不都是七品官 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