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个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每年都受到全国的关注。作为第一次中国考试的作文命题,它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评分结果的公布,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满分和零分的作品,就像古代科举考试的名单一样,那些精彩的文章让人们竞相背诵,劣质的作品让人们发笑。这种从文学中学习和平衡人才的方式充分表明,中国古代的背景基础仍然存在。
古代科举考试离我们越来越远。我熟悉科举制度的批评,但可能不详细。今天,让我们来谈谈科举考试和考试命题。
[img]810873[/img]
明代绘画中描绘的殿试场景。
[img]810874[/img]
考场号房,考生答题。
考个秀才不容易 其实科举才刚刚开始
没有学生资格(俗称学者)的学者叫童生,童生年龄不大。要成为学者,必须通过儿童考试,包括县、府、院三级考试。
县级考试一般在2月份举行,由知县主持,分为四五次考试。黎明入场,当天交卷。被录取的可以参加政府考试,由知府主持。一般在4月份,通过考试的可以参加医院考试。
高考是儿童考试中最重要的考试,由各省学政(相当于本省教育厅厅长)主持。学政考试分为三场,合格者称为秀才。
各省学政在任期三年内对所属秀才进行了两次考试:年度考试和科学考试。只有通过科学考试并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乡镇考试。
学者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优惠待遇。每年都有粮食提取物,勉强为家庭谋生,可以免除兵役。在社会地位上,学者是学习和礼貌的人,受到广泛尊重。小人物不能和学者平起平坐。他们只能观察学者的容貌,但学者的话是听的。
在明朝,即使是宰相也不敢坐在学者面前鞠躬,更不用说服学者去见学者了。学者见到上官,用名字揭露,鞠躬很长时间。学者与知县沟通,用学生的名字,称老师为尊重,客人和礼物。
在我的家乡,我曾经称秀才为易爷,以示尊重。虽然我的祖先有几个学者和官员,但后来在我们村,只有一个学者出现在清末,当地人称李家义爷。易爷家努力学习了几代人,到易爷这一代,终于赢得了青金。在过去,参加一个学者考试似乎并不容易。
虽然学者受到了一些待遇,但他们的生活仍然很贫穷,他们可能无法跻身浣熊之列。如果科举不顺利,学者们只能另谋出路。他们通常去当学校老师,充当助手,行医,当官司,看风水,在海里做生意。当然,中举和中进士是学者羡慕的最好方式。
童试考棚。
许伯彦,晚明常熟的老秀才,高才强记,贫穷落魄,好说大话,乡里叫他疯生。有一次去南京参加乡试,寄信给家人说:“一到北京,饭量大,早上三碗,日中三碗,晚上三碗。这样吃饭,精神安得不足这样的精神,文章安得不好?这样的文章,今科安得不到栅栏为我拔出来,墙门为我刷黑,士刚,士柔做公子也可以!文笔如此,看到的人都为之笑倒。
钱谦益和他的同乡有交往,集中记载:徐老秀才,好即席诗,杯盘梨枣,乘客赵李,八句话。看来徐老秀才的诗挺敏捷的。虽然徐老秀才没有赢,但他的儿子在天启
2 年(1622)考中进士,还当了京官学士,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明代李绍文《云杂志》记载:吴平坡有一位学者,一生有三个愿望:一个愿意芜湖抽分,两个愿意买杨千户的房子,三个愿意买卖淫作为妾。洪志18年(1505年),他被录取,三个愿望成功。这位学者有三个愿望,可以说是粗俗的。但大多数学者都希望这个龙门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这无疑是现实的。
学者只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通往寺庙、实现世界理想的艰难道路,通过乡村考试、会议考试、寺庙(法院)考试,一般每三年只有一次。
乡镇考试和会议考试的激烈竞争远远超过了今天的高考。明朝学者的比例主要是30人:1:1,中举率约为3.3%。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大多是20:1.录取率约为5%。可见金榜题目难。
省乡试和次年春礼部试题由考官拟定,宫试有时由皇帝亲自试题。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众所周知,浪漫才子唐伯虎是南京乡试第一名。
礼部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一般来说,通过会试的人可以成为进士,但排名有所不同。由此产生了殿试前的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所谓“连中三元”,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古代[高考]有多难?明朝考生也要疯狂刷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