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犯错是听从法律判决还是道德谴责?汉武帝时期,很多朝臣争相自杀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173年,梁怀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出具了《治安政策》。其中一人提到,大臣是皇帝周围的人。即使他们有罪,他们也不应该像平民一样受到杀害和羞辱。大臣犯罪怎么办?贾毅建议,如果是小罪,大臣们应该主动穿丧服,用剑接受治疗;如果是大罪,听到判决就应该自杀。这就是所谓的“廉耻节礼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耻”。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
[img]768286[/img]
网络配图
后来,文帝的叔叔薄昭犯了死罪。文帝派公卿和他一起喝酒,劝他自杀。薄昭拒绝了;文帝还派大臣们穿着丧服到他家哭,薄昭自杀了。这种氛围流传下来,逐渐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其权威性不亚于法律规定。
到了汉武帝时期,越来越多的大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杀,无论是大罪还是小罪。即使是其他水平较低的官员也是“自杀成瘾”。汉武帝到处巡游,有两个郡守因仓促招待不周,不等武帝降罪,便双双自杀。苏武的哥哥和弟弟都是武帝的侍从。有一次,他的哥哥帮助他的战车行走,不小心打断了车,被官员弹劾为极大的不尊重,他立即拔剑自杀;他的弟弟因为追捕逃犯而服毒,没有抓住皇帝的命令。至于那些犯了必死罪自杀或者被皇帝赐死的人,就更不计其数了。
西汉末年,汉哀帝丞相王嘉多次犯颜直劝,逐渐成为哀帝的“眼中钉”。后来,哀帝终于找到了王嘉的一个残酷茬,叫他去法庭审判。
当使者到达丞相府时,他们看到了一幅熟悉的画面:丞相府的成员们流着泪,忙着在那里调和毒药!药调好了,但王佳拒绝喝酒,成员们面面相觑,主簿劝道:“将相不面对法官诉冤,这是世代传承的做法,你应该自裁!使者像“催命鬼”一样,板着脸在府门口等着。主书又被毒死了。王嘉把药杯扔在地上,愤怒地说:“首相有幸被列为三公。如果有一个消极的国家,他应该在街上被杀。他为什么要服用毒品自杀?“之后,王嘉穿着整齐,在大家异样的目光中走出府门,跟着使者来见廷尉,立刻被捆绑在监狱里。
[img]768287[/img]
网络配图
当哀帝得知王嘉居然活着去见廷尉时,他先是惊讶,然后大怒。哀帝之前曾诏令另一位丞相到廷尉衙门,那次使者一到,对方就乖乖地自杀了,没想到这次王嘉敢破规矩。但这一规则毕竟是不成文的,哀帝也拿王嘉没办法,于是他咬紧牙关,派出了前所未有的法官阵容,不得不给王嘉定罪。王佳一直拒绝认罪,法官们也不敢判决,因为证据不足。王嘉被关了20多天,直到绝食,吐血而死。
虽然严格来说,王嘉也是自杀的,但与其他自杀的公卿相比,王嘉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法官的态度。这个破例者也让贾谊倡导的“廉耻节治君子”不像传说中那么“完美”。
事实上,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贾谊提出了这一倡议,有自己的道理。
周勃在贾谊上书前两年入狱。周勃打江山,朱诸吕,功勋卓著,却因几句诽谤被捕入狱,并被狱吏侵辱,不得不行贿千金自保。出狱后,他叹了口气:“我曾经指挥过百万大军,哪里知道狱吏的尊贵!”@ 当时,文帝还没有废除肉刑。除了被关在监狱里,大臣们的犯罪经常受到各种酷刑,如刺伤、割鼻和砍脚。贾毅坚持儒家“不能判医生”的宗旨,讽刺和说服文帝纠正严厉惩罚和猖獗监狱官员的缺点。
[img]768288[/img]
网络配图
然而,一个好的起点可能无法获得好的结果。在执行死刑时,贾毅显然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大臣们犯了罪。很难掌握是背着剑认罪还是当场自杀的程度;即使是根本没有犯罪的人也会“绑架”道德感,选择自杀。幸运的是,小何出生得更早,否则他甚至无法逃脱死亡——这位大人物的名字也被刘邦关进了法庭监狱!
显然,贾谊对当时刑狱的弊端看得很清楚,那就是执法者缺乏约束,连最底层的狱官都敢侮辱贵臣。然而,贾毅并没有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完善法律和监狱管理上,而是想依靠道德约束来取代法律判决,这样涉嫌犯罪的部长就不会直接面对执法人员,而是定罪自己,死亡。这样,大臣的面子和君主的面子就被保留了,但法律的价值是什么?公平和正义在哪里?
古今中外,无论什么法律,都要注意先定罪后量刑。如果节省了定罪环节,嫌疑人在面对执法官时直接擦脖子喝毒药,难道不是太荒谬了吗?
历史揭秘:为什么汉武帝大臣争相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