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知名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在《诗经》的基础上,他改进了楚国民歌,创造了诗歌风格的“楚辞”,也创造了“香草美”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天问》。
屈原早年受到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鹿医生经常与怀王商量国事,参与法律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共同抗秦。与此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共同对抗秦国。楚国的国力在屈原的努力下得到了加强。然而,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因为他诚实坦率的性格和别人的诽谤和排斥。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建立黄棘联盟,但楚国仍然完全投入秦的怀抱,使屈原被楚怀王驱逐出英都,流放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沮丧,开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力奇特,隐喻新颖,内涵深刻,充满了对楚风的依恋和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起源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国将军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营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中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人投粽子喂鱼,防止屈原遗体被鱼吃掉,后来逐渐形成纪念仪式。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是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一直有很多说法,但都有很大的不同。恐怕是因为分析角度的不同。综上所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img]123015[/img]
第一种说法是以身殉国。以清代学者王夫之和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的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世界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在不同的地方分封为诸侯,诸侯以同样的方式将国家分配给不同的医生。楚国和其他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只能称其他诸侯为“公”、楚国国君在“侯”时,可以自称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称号。楚国的君臣也有这样的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大臣对国家的忠诚,还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写下了著名的诗章《哀悼》,是因为哀叹都城的倒塌,宗庙和国家变成了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楚顷襄王无法拼命抵抗秦军,楚国的灭亡指日可待。因此,现代屈赋研究人员大多认为,屈原投江是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因此投江殉国。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道:“就在英都被打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文章《悲伤的英》...他看不到国家破裂,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于是悲愤自杀。他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写道:“屈原的自杀实际上是一场殉难。”
还有一种说法是屈原以死告诫楚王。持此说法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的“党人”猖獗,人民看不到希望。朝鲜没有忠诚的大臣,国家也没有抵抗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亡国大祸。屈原满怀救国大志,却被诽谤流放。他无法告诫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绝望的屈原决心用死亡唤醒昏君。屈原在《离骚》篇末有“我将从彭咸之居”。殷朝著名的贤士医生彭咸曾忠心劝诫国君,被忽视,最后愤怒地投水而死。从这个角度来看,屈原之死是“尸诫”,是从彭咸那里学来的。
最近,有人对屈原的死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那就是屈原不是死于自杀,而是被谋杀。屈原是一位浪漫理想的诗人。他写了很多情诗,其中《湘夫人》就是其中之一。
研究这篇文章,我们通过屈原谦逊的态度判断,“湘夫人”地位很高,超过屈原本人,可能是王室成员;“湘夫人”有惊人的美;“湘夫人”是一个已婚的女人,受道德礼仪和教育的限制,她不能公开见到屈原,只能跑到荒野和秘密会议。标题“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国,“夫人”是妻子。与宫中所有身份的女性相比,只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符合“湘夫人”的四个特点。
被怀王知道后,屈原与怀王宠妃的温柔关系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他再也见不到郑袖了。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将遗体送回楚国,“楚人皆怜,如悲亲”。楚人正式立王子为王,是为顷襄王。耐人寻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忍不住欢欣鼓舞,欣喜若狂。屈原认为,他的老情人“湘夫人”会想尽办法说服顷襄王,让他重返京城,再次掌权。但他没想到的是,为了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根据楚怀王的遗命派人杀死屈原。追捕事件的发生地是今天的汨罗江。士兵们终于在河边抓住屈原,把他刺进袋子里。绑好后,他们把石头绑在河的中心,表演了一场残酷的历史悲剧。
流传至今的赛龙舟和粽子是否也暗示了当时的追杀场景,用赛龙舟来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景;用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河流的悲惨事实——糯米象征屈原的身体,粽叶象征着装袋,粽子象征着绑绳子;把粽子放进水里,象征着屈原被淹死的真相。
当然,屈原死于谋杀没有实际依据,只是一种猜测,但谁能说这种猜测不是历史事实呢?
屈原之死另解:与楚王妃幽会 被杀后投尸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