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孝道,为宗族争光,让祖先闪耀,也就是所谓的光宗,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族观念。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有能力、有才华、有能力、有成就、有名气、有地位、有轰轰烈烈的事业和青年历史的成就。此外,就其高度和影响力而言,这一事业和成就是前人无法实现甚至想象的。
自己的风景,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祖先。儒家思想和“父子”的礼仪深入人心。没有人从石缝里跳出来。每个人都有父亲、母亲和祖先。汉书云:“礼,人道亲亲尊祖,尊祖敬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有些人中了举人,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乡祭祖,向黄泉下的祖先烧香报喜;有的人当高官,急需跑进祠堂,磕头崇拜列祖宗的牌位。这就是人的本性。
[img]767523[/img]
网络配图
普通人是这样的,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任何开国之君,创业都不容易,其跌宕起伏,艰难险阻都是人们想象的。一旦统御四海,君临天下,其个人成就光彩夺目,无与伦比,祭祖成为必不可少的固定程序。《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换句话说,天子或后来的皇帝,通常设七庙(始祖和最近六代)供奉祖先。后汉书云:“汉家制,推亲以显尊”,这一宗庙制,从汉代开始固定,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七庙的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王莽篡位后“起九庙”,除了自己的七代祖先,还追求“黄帝太初祖庙”和“帝虞始祖昭庙”;曹丕建魏后,只追了三代人。他的父亲曹操是武帝,他的祖父曹嵩是太帝,曹嵩的养父宦官曹腾是高帝;武则天称帝后,“在神都立武氏七庙”;连臭名昭著的乱贼侯景,在只知父亲名忌而不知其他祖先名忌的情况下,还生拉硬拉地立了七庙,追尊了七位皇帝。在这方面,北魏开国皇帝拓跋贵是一个奇葩和特例,他追尊二十七代祖先为皇帝。
拓跋贵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他的祖父拓跋什翼甘为代国君;他的父亲拓跋傲在保护拓跋什翼甘时受了重伤,死于不治之症。拓跋贵是拓跋傲的遗腹子,从小就没有父亲。东晋太元年(376年),前秦灭亡代国,拓跋什翼甘被傅坚俘虏,后来被处死。在这场毁灭国家的悲剧中,七岁的拓跋贵幸运地生了下来。后来,他的母亲贺兰逃走了,转向刘库仁和贺兰。然而,他的特殊身份是两部电影所不能容忍的。他不断被刘库仁和他的叔叔贺兰纳陷害。他死了一辈子,终于艰难地活了下来。
[img]767524[/img]
网络配图
在北魏登国元年(386年)正月,16岁的拓跋贵重建了代国。当时代国势单力薄,不得不归附于强大的后燕。后燕皇帝慕容垂一方面给予拓跋贵军事支持,另一方面要求金银牛马,甚至强行扣留拓跋贵使者要求名马。拓跋贵很生气。忍辱负重多年后,拓跋贵终于登国十年(395年)7月,参与陂大败后,燕军死伤重重,精力充沛,气得慕容垂吐血。慕容垂死于登国十一年(396年)四月,拓跋贵长出一口气。七月,拓跋贵称帝,改元皇始,国名大魏,历史称北魏。
是拓跋贵称帝的象征,也是拓跋氏荣耀的开始。很多人都能想象拓跋贵从出生到成为皇帝所遭受的灾难和压迫。正是在这样一个沮丧的困境中,拓跋贵从一个流亡的孩子,几经辗转反侧,努力回国,一步步挫败强敌,成为世界关注的草原鹰。这来之不易的成功和喜悦,不安慰死去的父亲、祖父甚至拓跋部的祖先,能做到吗?此外,他们自己的风景,祖先也应该跟随风景。为此,拓跋贵“追尊远祖毛以下27人为皇帝”(《资治通鉴》)。
北魏的前身比较复杂,可分为史前时期、先代王时期和代王时期。拓跋贵的“远祖毛”,也就是传说中的拓跋毛,有幸成为拓跋贵的祖先。拓跋毛的荣耀在于他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之前的60多个世界都是“载籍无闻”,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可以说,在追尊祖先方面,拓跋贵歇斯底里地追尊了所有有记载、有名字的祖先。在绝唱于史的疯狂追求中,拓跋贵的父亲拓跋傲,一个从未当过国君的世子,成了献明皇帝,祖父拓跋什翼成了昭成皇帝。
[img]767525[/img]
网络配图
除了自身因素外,拓跋贵还追尊二十七代祖先为皇帝,提高了门楣,显示了北魏政权的合法性。虽然追求了这么多皇帝,但只有三个庙号,其中神元皇帝拓跋力微为祖,平文皇帝拓跋郁律为太祖,昭成皇帝拓跋什翼为高祖,不超过“七庙”规范。拓跋贵的举动,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拓跋贵是一个鲜卑的人,想统治世界,成为汉族的皇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必须接受汉族的文化传统,建立三座寺庙以示低调;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北魏认为这是曹魏的延续,曹派追求三代,所以效仿。
揭秘:哪位皇帝称帝后追尊二十七代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