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为他们准备了100年的食物。通过这段记录,史家告诉我们,“贞观之治”与李世民关系不大,任何人都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上享受“治理”的社会福利。
“贞观之治”是中国人永远怀念的伟大时代。
[img]740738[/img]
资治通鉴
在这个时代,人们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暖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满了吃不完的小米,田里长满了绿色的蔬菜..@ 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这样一个几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第一位。但这一切都只是一个骗局。
隋文帝第一次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隋文帝登基时达到890万。按一户六口计算,全国人口不少于5000万。这个数字直到唐玄宗才达到。隋开皇九年已垦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地5585万顷。但唐天宝14年才垦田地1430万顷。杨帝登基时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死亡才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想而知。
隋朝时,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包括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粮食储存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李密因此;西京府库,也是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20年,隋文帝已死33年,但当时的粮食布丝还没有用完。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于1969年在洛阳发现。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一个粮窖还有50万斤已经炭化的谷子。由此可见隋朝的富强。
纵观历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隋唐时期的战争使人口减少了2000多万。战争结束时,人少地多,人心平气和,这是“贞观之治”最重要的原因;@ 隋朝开创了大运河和科举考试。大运河的劳动人民导致隋朝灭亡,但这些都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有利于当时的成就。
理论上,即使真的有“贞观之治”,也是隋朝的功劳。
到了唐高宗李治,突然有一天,李治心血来潮,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人口增加了多少?
高绩效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和往年一样,仍有15万户。
李治又问:我们国家现在人口多少?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志捏了捏手指: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共23年,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人口增长360万户。。。错了。贞观之治一开始,总人口只有20万户吗?
[img]740739[/img]
资治通鉴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大隋开皇年间,人口有多少?
高绩效答案:当时户口总数为870万户。
李治大吃一惊:你是说隋唐改朝的时候,全国人口几乎都被杀了吗?想了很久,李治问:隋开皇帝生产的食物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人家吃50年。
李治大吃一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贞观之治就是吃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吃足够50年的食物..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很清楚,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80%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平静,实则恐怖到了极点——世界上的人几乎都要被杀了,剩下的人口还不到隋朝开皇时期的十分之一。隋朝抓革命,促生产,全世界生产的足够人吃50年的粮食,构成了李世民贞观治理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即使唐贞观时期的人口没有那么可怕,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时期的50%,这意味着隋帝国时期已经为他们准备了100年的粮食。
总之,史学家通过这段记录告诉我们,“贞观之治”与李世民关系不大。任何人,即使杨迪皇帝被允许回来,也会在如此稀缺的人口基础上享受“治理”的社会福利。
事实上,唐太宗注重接受建议和控制兵役。然而,封建地主阶级对“贞观之治”的美化完全是夸大其词。
《旧唐书》。太宗本纪、据《资治通鉴》报道,贞观四年(630年)只有29人被判死刑。东至海,南至五岭,夜不闭户。出门的人不用带粮食,可以“给路”。《贞观政要》更具体,“商旅野,无复盗贼,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至于旅行者的粮食问题,“进山东村,旅客经过,一定要厚厚供待,或者送遗,这些都是古往今来没有的”。乌托邦再好不过了!
事实上,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事实。贞观元年(627年),关中饥荒;天下蝗灾两年;三年后又发生了大水。近年来,老百姓穷得卖儿卖女,流亡之路。贞观四年,天下大熟,流亡农民不得不回家。那是喘息方定的时候,怎么会一下子变得富有呢?两年后,魏征还描绘了中原萧条的景象。他说:从伊水到洛水,到泰山和黄海,烟花散落。到处都是荒原和杂草。贞观六年就是这样,四年的情况可想而知。
[img]740740[/img]
资治通鉴
还需要注意的是,唐太宗的节制兵役是勉强做到的,所以他经常违反这一政策。这里按年代顺序举几个例子。武德九年(626年)即位时,要点身材壮大的未成年人当兵,经魏征力争而止。贞观四年,修洛阳宫,张玄素劝阻,说:“今天的财力,隋朝怎么样?陛下兵役毁灭者,袭亡隋之弊,恐怕比杨帝还要糟糕!当时他不禁心惊,暂时停了下来。但到了明年,不仅修了洛阳官,还修了仁寿宫(九成宫)。六年来,魏征指出:“比来营更多”,可见当时的兵役并不轻。十一年来,马周上疏,说当时多营不急,百姓怨恨,批评太宗不像贞观初年那样“节俭”。贞观十三年,魏征上了《十渐不克终疏》,引用了太宗本人的话,“人无事则骄傲,劳动则易使”,并指出“一年以来轻用民力”。十六年来,太宗下令:以后有自己残疾的手脚避劳,“依法加罪,仍从赋役”。据说这风起源于隋末,贞观中遗存,下令禁止。以上两点,一言一行,最能暴露唐太宗的阶级本性,并说明往往有较重的兵役,但并没有隋末那么严重。贞观末年,人民赋役负担继续增加。玉华宫修建于22年(648年),“所以费用巨亿”。充容徐惠见多年用兵,营地相继修复,宫廷习俗也相当豪华,上劝说,说“人劳是易乱之源”,虽然雇人做工,但也“不无烦恼之弊”。至于剑南(四川)人,造侵略高丽用的船,负担沉重,那一年已经发展到难以忍受的地步。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贞观的实际情况是:农民的服务,特别是服务负担,有时相对较轻,有时相对较重,但没有达到再生产的程度;唐太宗害怕农民叛乱,实施无穷无尽的渔业政策,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性质,有时不可避免地加剧剥削,他的优势是愿意接受意见,注意纠正。封建时代可以这样做,即使是政治清明的“治世”;愿意这样做的皇帝甚至是“明君”。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皇帝,唐太宗和李世民都很突出。我们相信他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但我们不必赞美他。毕竟,他只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没有隋末农民的激烈斗争,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出现有太宗、魏征等观点的人。
揭露资治通鉴记载的惊人真相,你永远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