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疑云《资治通鉴》:为什么李白没有记述?

作为一部长达294卷的黄煌巨作,《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认为是详细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400多年来,《资治通鉴》只给了60卷,唐朝不到300年,却占据了81卷。但当读者试图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什么呢?他会发现《资治通鉴》里没有李白!那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资治通鉴》给唐朝历史如此高的关注,但为什么不提李白呢?《资治通鉴》的作者疏忽了吗?暂时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让我们继续在《资治通鉴》中寻找另一位唐代名人杜甫,你会发现什么?杜甫的运气比李白好一点。为什么好一点?至少在《资治通鉴》中提到了杜甫的名字。是的,你没看错,这意味着杜甫其实从来没有出现在《资治通鉴》中,只是被别人提到过一次。他的名句“出生前先死,经常让英雄泪流满面”,受到不成功政治家的青睐。

经过深入核实,读者会发现,不仅李白和杜甫在《资治通鉴》中失踪,还有屈原等许多中国历史名人。无数其他历史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当然,这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资治通鉴》编纂团队的疏忽。如果真的像清代学者李光地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疏忽“网漏吞舟”,就不可能成为屹立千多年的经典作品,更不可能与《史记》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像李光地这样的读者粗心大意地犯了错误,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

[img]829443[/img]

为什么这种看似“疏漏”的现象出现在《资治通鉴》中?如果这不是真正的疏漏,它背后的合理性是什么?让我们先算一笔账。《资治通鉴》篇幅确实巨大,总字数不到300万。但别忘了,它所描述的历史时期,从春秋战国开始,到宋朝建立之前,纵横一千四百多年。平均每年只能占2000字左右。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54年来,他外服四夷,内强皇权,为中国历史奠定了2000多年的发展趋势。在如此重要的历史时期,《资治通鉴》只给它六卷篇幅,平均一卷讲九年,每卷不超过2万字。我们已经全面抗日战争八年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规定用2万字的篇幅来叙述抗日战争,我们能说什么?列举主要战役,指挥将领,牺牲多少同胞,大概2万多字。然而,在不到2万字的篇幅中,《资治通鉴》讲述了汉武帝时代波澜壮阔的九年,多么珍惜墨水!

这样,《资治通鉴》的篇幅就成了一个相对的问题。与一般的比较相比,黄煌的300万字当然是巨大的。然而,与其任务和内容相比,300万字已经节省到无法再节省的地步。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相对性?这与屈原、李白、杜甫等历史名人不见于《资治通鉴》有什么关系?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

每一次搬迁,固定以来,都有各种各样的文字,自从布衣之士看不遍。除了人主,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机会,所以我们怎么能看到呢?大臣们往往不自在,想要删除冗长,抓住机会,专门关心国家的兴衰。他们是生民休息,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编年一书,使他们有伦,精粗不杂。

司马光的段落包含两层含义,可以分别回答我们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历史,特别是在中晚唐以后,在战争、皇帝和首相等最高统治阶层成员之后,他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形成了阅读和讨论历史的稳定传统。宋代进一步巩固了这一传统。但传统史书,即使是最重要的部分,积累到宋朝中期,也已经很重了。今天被称为“二十四史”的正史,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到《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在《资治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19部。仅这19部历史作品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了1500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一段引文第一句中描述的情况,“迁固(指司马迁和班固)以来,文字多”。找一个读书专业的家庭,每天认真读5万字,读完这些书要花一年时间。以此为目的的阅读历史,仍需细致认真,不能流于泛泛观察,要做到学与思并行。如果你用这种方法一丝不苟地读历史,你怎么能有时间把这些书读遍日理万机的皇帝、宰相等高级官员呢?

这就导致了司马光在前一篇引文中提到的第二个话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炼和总结这些历史,缩短篇幅,留下最好的部分,让以皇帝为首的帝国高级管理人员仔细阅读。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由来。压缩历史,选择叙事对象,必须有标准。保留什么内容,删除什么内容,都要按照这个标准来确定。标准的制定与写作目的密切相关。司马光明确表示,他编辑这部《资治通鉴》是为了为皇帝和其他国家的高管提供历史参考,以便他们能够借鉴历史经验,提高治理国家的水平。这就是《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根据这一目的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进入《资治通鉴》,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忽略,其标准自然不难定义。用司马光的原话来说,就是“专取关国兴衰,系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这是《资治通鉴》选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最简单的标准。它只记录影响国家兴衰和人民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文学、艺术和名人轶事没有多余的空间。

在《资治通鉴》中,李白、杜甫不见载,符合这一标准,他们不是政治人物。司马相如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和《上林赋》没有载入《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只选择了他的短篇《训猎赋》,也符合这个标准。不管《子虚》和《上林》有多华丽,都与治国无关;虽然《训猎赋》的文字相对平淡,篇幅较短,但从一个角度提出了帝王行为准则的问题,这与治道有关,因此可以与《资治通鉴》相提并论。


疑云《资治通鉴》:为什么李白没有记述?疑云《资治通鉴》:为什么李白没有记述?

,,,,,,

  • 李治和武则天 武则天是怎样三招搞定李治的?
  • 李志和武则天:唐高宗李志,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和第三个儿子。一次偶然的机会继承了大统。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客观地说,...

  • 揭秘武则天的情诗《如意娘》是谁写的?
  • 《如意娘》是武则天最著名的一首诗。她是为谁写的?是情诗还是艳诗?一直有争议。有人说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所以是情诗;也...

  • 唐代武则天宰相苏的味道:为什么绰号【模棱宰相】?
  •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都是李,行歌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楼不...

  • 揭秘:为什么武则天跟唐太宗12年没怀孕?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因此,在她的一生中,有著名的功过是非,也有鲜为人知的秘密。第一个秘密是,武则天从...

  • 唐懿宗李漼:一生欢游无度用人无方的无能皇帝
  • 唐懿宗虽然当了皇帝,但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除了饮...

  • 唐高宗是窝囊废?为何说其能力不输李世民
  •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