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开头是三家分晋。司马光为什么把这个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头?周天子认可了三家分晋事件。司马光认为,这一事件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始,是对君臣礼仪的彻底破坏。他把这一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作为整个巨大的开端。后世史学家也把这一事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分水岭。
“周纪一,起着雍摄提格,玄默困敦,凡35年。”(大意:周纪的第一篇文章从这里开始,记录了从周威烈王到周烈王35年的重大事件)
“威烈王,二十三年,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光说:臣闻天子的职责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医生也是。“这段话的大意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针对这件事,司马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说:我听说没有什么比礼物更重要的了,也没有什么比区分职位更重要的了,也没有什么比名字更重要的了。什么叫礼?纪纲就是礼貌。什么是职分?君臣上下是职分。名字是什么?公、侯、卿、医生都是名字。司马光在这段文字下面展开了长篇大论。
[img]820493[/img]
他明确提出,天子的职责是守礼,管礼,以礼治国。做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不可逾越。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顺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司马光还用大段文字阐述了周文王编辑《周易》时,将《乾坤》两卦放在首位,以遵循尊卑上下的礼义关系。孔子为《周易》注释的乾坤自定的思想,都在讨论守礼的重要性,没有什么比名字更重要的了。
司马光对周天子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感到痛心。他说:难过啊!周幽王、周丽王失德,使周朝政道一天天衰落,朝纲政纪散失破坏,居下侵凌居上,居上的人权力下降,诸侯专门征伐大权,医生专门征服诸侯国政,礼制大致丧失。然而,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宗庙祭祀仍然可以连续延续,这也是为什么周朝的后代仍然可以遵守他们的名字。为什么这么说?在过去,晋文公在周王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盟主的身份支持和尊重周王室)时,他向周襄王请求,他死后可以像国王一样使用隧道埋葬礼仪,但周襄王不允许,说:“这是天子不同于诸侯的礼仪!有两个天子没有更换周室的德运,这是你叔叔反对的。否则,叔叔,你有自己的属地,可以尽量隧道埋葬,何必来请示我!晋文公因害怕而不敢违抗。可以看出,从周王室的领土来看,它并不比曹国和滕国大;周王室管辖的人不如诸国和君国多;然而,几百年后,周王室仍然是世界的宗主。虽然晋、楚、齐、秦都很强大,但他们不敢欺负他们。为什么?这就是名分还存在的原因!至于季氏在鲁国,田常在齐国,白公在楚国,智伯在晋国,他们的势力足以驱逐国君,自力更生。然而,他们总是不敢冒险。他们缺乏力量或无法忍受什么?只是他们害怕被安上冒犯名字的奸名,让世界共同受到惩罚。如今,晋国医生侵略和鄙视他们的国君,瓜分了晋国。既然天子不能攻击他们,他们仍然宠坏了加爵秩,把他们列为诸侯,这让每个人都知道,现在他们甚至不能保持自己的名字,所以他们抛弃了自己的名字。到目前为止,先王的礼仪已经丧失。
或者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衰弱,但韩、赵、魏却非常强大。虽然周天子不想答应他们为诸侯,但他怎么能做到呢?这种观点非常错误。虽然韩、赵、魏很强壮,但如果他们不顾全世界的惩罚而侵犯礼仪,那么他们就不会向天子要求书封,而是自立为诸侯。而不向天子请准就自立为诸侯者,则将成为悖逆之臣。如果世界上有齐恒公、晋文公这样的国君,必然会尊敬礼义,讨伐他们。但现在他们向天子请示,天子答应了他们,是被天子封为诸侯的,还有谁能去讨伐他们呢?@ 韩、赵、魏三晋可以列为诸侯,不是韩、赵、魏破坏礼制,而是天子自己破坏礼制。
呜呜!既然君主和大臣的礼仪已经被摧毁,因此,世界人民将以智慧和力量为英雄。这样,圣贤的后代就被列为诸侯。他们的国家没有被摧毁,他们的人民也没有被摧毁和消失。这难道不会让人们感到难过吗?
叹息显示了司马光对周天子的失望,并认为周王室的衰落是由仪式崩溃造成的。司马光的观点也贯穿于他对未来许多历史事件的评价中。
解密: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是如何评论三家分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