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明成立以来,最懦弱的一次是土木工程的变化。主力被别人抓住了,皇帝也被俘虏了。看到凶猛的蒙古铁骑一路开到北京,我觉得很可怕。如果这改变在其他朝代,估计城市不会离开,说丑陋的点是放弃城市进入。当时,最好的选择是去南京,毕竟,长江是危险的,毕竟,南京一直是首都,团队组织一直都有。
[img]731501[/img]
然而,朱的后代很少有懦夫。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没有想到逃跑,而是想与城市共存。因此,一群失败的将军以强大的信念和精湛的战术(于谦是第一英雄)击退了强大的敌人。这就是大明的骨气。
仔细计算一下,明朝首都北京成为前线的次数应该不少于五次,但真正被敌人打破的次数只有一次。也就是李自成进北京的那一次。当然,如果算上朱允炆政府和南明小朝廷,还是不止一次。也许在明朝皇帝的心中,这个概念并没有逃脱。永乐,不享受江南美景,只好迁都北京亲自守国门。调皮捣蛋的正德,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想御驾亲征。嘉靖,同时面对日寇和蒙古两个敌人,也从未说过要议和。
[img]731502[/img]
万历几十年没上朝,被文官集团黑得一塌糊涂,似乎没有议和的概念。不但不议和,还派兵出国管闲事。据说只会做木工的天启,对付建奴只有一个字:打。即使据说是懦弱的朱允炆,也宁愿自焚也不愿投降。当然,也有皇帝动过议和的念头,那就是末代皇帝崇祯,一个痛苦的孩子,面对满清和李自成的攻击,不得不想到议和。当然,这个想法很快就消失了。直到李自成进入北京的那一天,崇祯才选择自尽。与赵霁、李煜之流相比,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去。
但也有丢脸的皇帝,他是土木变革的主角,朱祁镇同志。
[img]731503[/img]
他没有自杀,而是被俘(注意不是投降)。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保留着大明皇帝的正直和尊严。而且,在被俘的日子里,他的态度并不卑微或傲慢,甚至用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大量的“野蛮”蒙古人。最后,蒙古人主动要求把这位太上皇送回北京。领导还是这样,下面的人能软吗?@ 大明立国200多年来,没有议和的概念。
为什么明朝面对胡人不像宋朝那样议和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