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平津,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日本对战争的未来再次存在分歧,“温和派”承认限制战争规模,否则日本将陷入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而“强硬派”则傲慢地断言,中国可以在“三个月内摧毁中国”。结果,“强硬派”的主张占了上风,日本随后调动大军对华作战,走上了全面战争的道路。
日本断言可以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基本判断可以摧毁中国军队的精英,占领政治经济中心,所以采取“快速决策”战略,南北战场同时,沿着铁路线,夺取战略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并抓住机会摧毁中国的主力军。为了加强华北日军的力量,先后从中国动员了第五名、第六和第十,共有三个师团赶赴华北增援,试图沿着平汉线和津浦线快速南下,与中国部署在平津以南的部队进行决战,“击败后进入保定和独流镇一线”(《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编辑-(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上),第339页。1987年4月版四川人民出版社。)再伺机南下与华中日军会合。)等待南下与华中日军会合的机会。在平绥线方面,日军原计划派遣独立混合的第11旅团聚集在南口和北平之间,监控中国军队在这一方向的趋势,并根据情况占领南口,以确保平汉线作战时右翼的安全。起初,关东军多次要求进攻平绥线,以彻底稳定华北、“巩固满洲国基础”为由,被陆军部否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编辑-(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上)。)
[img]699618' />
平绥线是连接华北西北的大动脉,是防止战争燃烧到山西的屏障,也可以威胁平津日军。张家口是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镇。中国预计日军将沿平绥线西部犯罪,因此非常重视这条线的防御。蒋介石于7月30日致电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分析情况如下:“如果平汉线与津浦线的正面作战不从察绥线向敌方进攻,就没有战争。(蒋介石致傅作义电(1937年7月30日),载《战斗经过(二)》,第80页。)第二天,他连续发了几次电报,安排了察省防务。他命令第13军军长汤恩伯、第17军军长高桂子迅速进入部门,协助察哈尔省主席、第68军军长刘汝明准备平绥线作战。他说:“当军队到达时,他们可以随时进入阵地工作。当他们不被浪费时,他们总是需要我的军队阵地深沟和宽沟,这样敌骑和唐(坦)克就不能入侵阵地”;(蒋介石致毛恕可电)(1937年7月31日),载《战斗经过(二)》,第96页。)命令刘汝明“从速度炸毁平绥线青龙桥、八达岭等重点铁路,不要利用敌人。《蒋介石致刘汝明电》(1937年7月31日),载《战斗经过(二)》,第97页。)8月1日,蒋介石命令组建第七集团军,从绥远和山西增援平绥线,委傅为总司令,汤恩伯为前敌指挥。
[img]699619[/img]
8月初,日军独立混入第11旅团,前往南口附近。由于沿途洪水爆发,日军行动缓慢,中国军队有一点时间建造工事。8月8日,日军1000多人在重炮掩护下攻打南口,中国士兵凭险抗击,展开激战。日军采用多点攻击战术:除第11旅主攻南口外,第5师一部绕南口后面的居庸关、镇边城等地;关东军察哈尔派兵团通过张北直接攻打张家口;大井支队从北向延庆扑来;此外,伪蒙军在商都频繁活动,遏制中国骑兵第一军。其目的是切断平绥线,打破中国军队,迅速结束这场战争,确保津浦和平汉线作战的顺利发展。
8日日日军进攻被击退后,重新调整部署,12日黎明发动更大规模进攻。同日,5000日军在飞机、坦克和重炮的掩护下。同时,他们全面攻击了南口及其附近的获胜口、虎峪村和苏林口的一线阵地。中国守军用猛烈的炮火顽强地战斗。在敌人攻击的南口阵地,中国士兵陷入焦土,在不完整的工作中作战,发誓要死。日军曾以强大的火力冲进南口镇,但当晚中方组织反击,成功驱逐敌人,守卫南口。在这场战斗中,中日伤亡500多人。
日本声称中国不堪一击,但在[三个月内摧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