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古董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或变色。然而,古代书画似乎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甚至一些几千年前的画也几乎没有被腐蚀。古人如何实现防腐?其实这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前瞻性。只要是名人的书画,在古代肯定是有价值的,甚至可能被视为传家宝。如何让笔墨不褪色成为一个大问题。当然,方法总是比困难多。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img]684878' />
至今传世最早的书法作品,
是故宫藏西晋文学家陆机的章草《平复帖》,
作为中国第一个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享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至少在1700年前创作了《平复帖》,
但到目前为止,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壹
让我们放大《平复帖》。
[img]684879' />
看到水平和垂直的痕迹没有水平和垂直的痕迹吗?
这是纸张表面的纤维束,非常密集。如果你仔细看,你甚至可以看到一些未捣碎的麻绳头。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窗帘线不明显,似乎从来没有有效研磨过,纸吃墨力差”。
在陆机生活的时代,这些特征被称为“原始生产”,类似于出土的汉纸。
这些证据表明,《平复帖》中使用的纸张材料是:麻纸。
[img]684880' />
此前有人认定为“蚕茧纸”,但经专家多次检查,确认该帖为早期麻纸。
《平复帖》千年不腐,与纸张材质有直接关系吗?
[img]684881[/img]
即使在现代,所有被称为“麻”的物品都有粗糙和简单的含义,麻纸也不例外。
陆机使用的麻纸仍在现代小型民间车间生产,但现代制作的麻纸材料是纯枸杞树皮。例如,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生产的“西麻纸”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img]684882[/img]
手工制作的西和麻纸
当地人也叫土纸,这种麻纸是以纯枸杞树皮为原料,经斩竹漂塘、煮足火、捣臼、荡料入帘等工序制成的。
[img]684883' />
枸树皮
它被称为简单的纸,柔韧的纸(抗撕裂)、耐磨、手感光滑、弹性强、无褶皱、千年不朽,适合书写优雅的书籍、长卷、书页等书画作品。
[img]684884' />
用枸杞皮做麻纸
然而,没有人知道西和麻纸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据当地传承人介绍,自记事以来,村里几代人都在造纸。
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里,新疆、陕西、内蒙古等地都出土了古纸。1986年,天水马滩5号汉墓出土的古纸是麻纸,最大的是21×19厘米,白色,薄而均匀,是一张麻纸,其中纤维是大麻纤维↓
[img]684885[/img]
麻纸似乎能抵御千年风霜,坚定地流传到现代,即使是在无人看管的墓中。
陆机所信件的麻纸,由于后代钦佩者妥善保管,流传至今并不难。
[img]684886' />
西和麻纸绘制的书画作品
贰
除了纸,中国古画千年不腐,还有一个绝招。
自古流传下来的书画那么多,并非都是用麻纸,那些没用麻纸的书画,用什么防腐高招?
让我们从喜气洋洋的春节开始。
春节年年有,对联户户新。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张贴着喜庆吉祥的对联,洋溢着团圆,祈福着来年。
而这张张春联的背后,却是一个小而不起眼的“小东西”的默默支撑。
它就是浆糊。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装裱”。绘画装裱的质量往往会影响一幅画的质量。在装裱过程中,刷浆糊的环节非常重要。
明人周嘉周《装饰志》在“用糊”一节强调,装裱与浆糊的关系,就像墨与胶的关系一样,形成墨胶,装裱浆糊。
[img]684887[/img]
“贴之于糊,犹墨之于胶,墨以胶成,贴之于糊。”
“糊用好,卷舒适。”
只有浆糊用得好,书画才能卷曲舒适,装裱温度刚刚合适。
想想那一年,《清明上河图》直到1953年才回到故宫。1973年,它进行了第二次装裱,而装裱技术使用了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技术。这时,最重要的道具——泥浆派上了用场!
这张照片中的浆糊原料是由大米和小麦制成的,并添加了“薰陆香末”。薰陆香又称马尾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既能驱虫,又能使浆糊粘性更强。
@ 有些装裱师在制糊时,有时会加入明矾,这不是为了防腐,而是为了防止褪色和固定书画的墨色;也可以避免镶缝开花。
小浆糊,生产似乎很简单,只需要几种原料的比例就可以完成。天然材料的相遇,使浆糊,作为一种可逆的材料,保护了数千年的古代绘画。
大道简单,就是这么简单,再也不能简单的小浆糊了。它背后包含的是中国古人在理解了自然法则后灵活运用自然经验的深刻智慧。
为什么古诗画保存了几千年而不腐烂?古人用什么来防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