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六罗汉演变为十八罗汉,主要是由绘画引起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就像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苏轼获得儋耳称赞18首(见《东坡七集》后集20集),但未标明罗汉名称。二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从海南回来,在清远峡宝林寺见过。他称赞了十八首歌。每首歌都标有罗汉的名字。在十六罗汉之外,第十七位是庆友的作者,即《法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的作者,即十六罗汉中宾都罗跋罗的退化(见《东坡七集》续集十)。清代的《秘殿珠林》也有贯休十八罗汉的图卷,其次是宋苏过、元赵孟复、明宗宗彻三跋,也没有罗汉的名字。宋·绍兴四年(1134)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碑在五百罗汉尊号前列十八罗汉尊号,也是第十七庆友尊,第十八宾头卢尊。
宋咸淳五年(1269)志磐撰写《佛祖统纪》,称庆友是制作《法记》的人,不应该在生活之列,宾头卢为重复。应该是迦叶尊者和军屠钵叹尊者,也就是《弥勒下生经》四大声音中不在十六罗汉的两尊者。
如果从烟霞洞宋人雕刻一个和尚和一个布袋和尚来看,布袋和尚是五代明州奉化县的释契,后人传说是弥勒菩萨的化身,那么另一个和尚也应该是汉代的神僧。根据《天台山全志》十年卷,宋淳化(990~994)天台山广严寺道荣习禅定,灵异颇多,人以罗汉目之。既入灭,人以寿昌(寺)500人为真。烟霞洞的僧像或此人。
[img]678802[/img]
西藏传下的十八罗汉,除了十六罗汉,还有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这些传说也是从汉代传下来的。当西藏朗达玛王(唐武宗会昌元年,西元841)破坏佛教时,西藏六位大师来到西康,看到当地寺庙普遍绘制和塑造了16尊人像,尤其是卢梅和种穹大师绘制了圣像,迎接了西藏的耶尔巴。这就是著名的耶尔巴人像。后来,各种传说相继传入汉地,增加了二像。据说达磨多罗(法增)的居民来自甘肃贺兰山(今阿拉善旗),他们被十六个人所感知,每天云中都会看到无数的光佛(见第五世达依靠《支持十六罗汉仪轨》)。他的画像经常背着经箱,身旁伏着卧虎。但到目前为止,供养仪轨中只有十六尊人。
《秘殿珠林续集》第四卷包括清·庄豫德临摹休补卢楞伽十八应真书,之后还有清高宗题颂,颂中说︰第十七降龙罗汉是嘎沙鸦巴尊者(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伏虎罗汉是纳答密答喇尊者(即弥勒尊者),由章嘉呼图克图确定。但降龙伏虎是后人的传说。苏轼《应梦罗汉记》说,元丰四年歧亭庙里有一尊阿罗汉像,左龙右虎。由此可见,北宋时期的龙伏虎并不一定分为两个罗汉。
[img]678803' />
综上所述,十八罗汉传说的兴起没有经典依据,只是因为画家在十六罗汉之外画了两个人,这就成了一种习惯,导致了后人的各种猜测和考核。最初的传说《十八罗汉》第十七,既是《法住记》作者庆友尊者,也是《法住记》译者玄奘大师。但后人以未能推定为玄奘而推定为宾头卢,甚至重复,导致众说纷纭,难以确定。因此,十八罗汉的传说因此普遍,自元朝以来,各寺庙的大殿里雕塑了十八罗汉像,十六罗汉的传说并不十分普遍。
[img]678804' />
历代画家画的十八罗汉画像是在录制中看到的,后唐左礼(见明都穆铁网珊瑚十三)、前蜀贯休(见《秘殿珠林》九)、宋代李公麟(见《秘殿珠林》三、《盛京故宫书画录》二、《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曲汝文(见《古堂书画考试》二)、贾师古(见《岳雪书画录》二)、僧海仑(见秘殿珠林)、元代赵孟复(见《秘殿珠林续篇》)、钱选(见《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5)、张渥(见《盛京故宫书画录》3)、方方壶(见古芬阁书画记)、明朝的仇英(见秘殿珠林二十)、吴彬(见石渠宝集3)、丁云鹏(见梦园书画录)、《秘殿珠林》十二、《盛京故宫书画录》三、《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钱贡(都穆《十百斋书画录》二十二)、李麟(见《秘殿珠林二集》)、陈范(见秘殿珠林八)。
十六罗汉是怎么变成十八罗汉的?还有两个罗汉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