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载,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大乘佛法通透,受到修行禅宗的人的高度赞扬。
北魏时期,他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宗教育。当时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民间常称“景德传灯录”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六种血脉论。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部分都是后人委托的。梁武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昙林等。
达摩的祖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来改名菩提达摩。他自称是佛教禅宗的第28位祖先,也是中国禅宗的祖先。因此,中国禅宗也被称为达摩宗,主要促进二到四行禅宗。达摩祖先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菩提达摩(英语: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菩提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他出生在南天竺(印度),刹帝利的种姓,据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家后爱上了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说到南朝宋末),他从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到北魏,到处用禅法教人。
[img]677891' />
据说他在洛阳看到了永宁寺宝塔的美丽建筑。他说自己150岁了,从来没有见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所以他“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1)。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后,他根据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他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从小就很聪明。香至王对佛教非常虔诚。因此,菩提达摩从小就可以参观佛经,在谈话中会有精辟的见解。
游览天竺国时,般若多尊者一路弘扬佛教化众生。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普度众生的理想和丰富的佛教智慧所吸引,崇拜在般若多尊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并希望统一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教思想,使佛教在印度复兴。后来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弘扬了佛教。有一天,他听到侄子继承了南天竺王位的异见王,为了不被外邦欺负,他不得不采取禁止信仰的法律。
因此,菩提达摩派弟子婆罗提前劝诫,波罗提不辱师命,成功扭转了异见王的禁教政策,使异见王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达摩到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20年(公元443年),南朝宋元嘉翻译了《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用这四卷书《楞伽经》教徒。
[img]677892[/img]
葬身之处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埋葬的地方。来这里寻根问祖的古空相寺,曾经是佛教圣地。
根据清朝和中华民国的《陕西州志》,佛教在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西时建造了空相寺。它已经建造了1900多年了。它是与中国第一座古代寺庙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教圣地。空相寺是禅宗祖先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
据史料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后,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在梁武帝大同2年536年12月圆寂,终年150岁。
[img]677893[/img]
僧侣们非常悲伤。他们根据佛教仪式在定林寺埋葬了他们的祖先大师,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寺。梁武帝小燕亲自写了一篇题为《南方菩提达摩大师颂》的碑文,以纪念达摩大师创立禅宗。
后来,在元象元年从西域取经返回的路上,东魏使臣遇到达摩大师杖,立即向皇帝报案。
皇帝闻之,命人挖达摩墓,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于是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菩提达摩: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行禅宗的人所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