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茨维塔耶娃有哪些故事?关于她的评价怎么样?

为爱而活

茨维塔耶娃首先是一个疯狂的女人。雌性的性格自然决定了她女人的天性,追求身体给人的自然快乐;其次,不羁的诗人把爱变成信仰,不断追求爱情,这是诗人的诗意。

她一生都在追求爱情,渴望心灵的爱情。

茨维塔耶娃从小就受到普希金的影响。她接触的第一部普希金作品是茨冈人,她接受了一个全新的词——爱。普希金的爱情观传染给茨维塔耶娃。她一生都与这个神秘的词纠缠不清。她为爱而活,大胆追求爱情,所以她写了一首悲伤、美丽或激动人心的诗,为世界诗坛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茨维塔耶娃讨厌十月革命,不是因为她不理解俄罗斯而不接受革命,而是因为她突然意识到“革命就是暴力”,不接受诗人独特的敏感性。然而,正是女诗人对十月革命的不接受导致了她一生的不幸。

茨维塔耶娃的丈夫艾伏隆一直反对沙皇的专制政治。1917年11月,反对暴力革命的茨维塔耶娃亲自将丈夫送往白卫志愿军,成为沙皇专制政治的捍卫者,因此与艾伏隆失去了联系。1922年春天,她带着女儿去了巴黎的丈夫,开始了她悲惨的流亡生活。

在流亡期间,虽然茨维塔耶娃过着孤独的生活,但她从未忘记精神生活:追求爱。她追求丈夫的同学罗泽维奇曾经让她隐忍的丈夫艾伏隆难以忍受。还有一段有趣的情感史,与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巴赫拉赫和其他世界名人。

[img]675864[/img]

心灵之爱

茨维塔耶娃非常重视精神上的爱。当她处理与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关系时,她可以窥视她的内心世界。茨维塔耶娃在给里尔克的一封信中说:“我不是一个活在我嘴里的人。亲吻我的人会错过我的。”她指出,她追求的是“无手之抚,无唇之吻”,反对“举起对方,一口一口地啜饮”的身体爱。
同样性质的信是她对瓦洛申的信:“我有一种完全孤独的感觉,无法治愈。别人的身体是一堵墙,阻止我窥视他的心。哦,我多么讨厌这堵墙啊!”但几个月后,她在给瓦洛申的信中说:“我的主要热情是和别人交谈,但性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彼此的心。”

茨维塔耶娃承认爱情有追求身体欲望的欲望,但她仍然强调,真正的欲望是精神的融合,身体的结合是她实现精神融合的必然桥梁。因此,当她疯狂地追求爱情时,她渴望与对方的身体融为一体,生下新的生命——“儿子”。因此,她不仅渴望与罗泽维奇生儿子,还渴望与帕斯捷尔纳克和巴赫拉赫生儿子。这里的“儿子”不仅是她作为女人本能的需要,也是她诗意的体现,是她诗意的“生命”。爱情需要灵肉还是灵肉融合?面对这个难题,女诗人犹豫不决,选择了,也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感觉,女诗人把它变成了诗歌的形式,与人见面。因此,她的诗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茨维塔耶娃自杀后,女诗人被身体摧毁,但诗歌仍然闪闪发光。在女诗人的一生中,我们只能试图像诗歌一样理解甚至爱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布,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有人问: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他回答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有人问:那里尔克呢?布罗茨基愤怒地说:在我们这个世纪,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也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她的遗憾,也是奖委会的遗憾。由此可见茨维塔耶娃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她同时代的诗人爱伦堡曾这样评价她:“作为诗人而生,作为一个人而死”。


茨维塔耶娃有哪些故事?关于她的评价怎么样?茨维塔耶娃有哪些故事?关于她的评价怎么样?

,,,,,,

  • 晚清末,汉臣左宗棠 连俄罗斯人都害怕的雄狮
  • 74岁的湘人左宗棠在光绪11年7月27日清晨停止了最后的呼吸。 接到葬礼后,慈禧太后的心情很复杂。“中国不能一天没有湖南,湖南...

  •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有何作为?
  • 亚历山大二世是俄罗斯帝国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主持了多项改革,不仅是对当时的俄罗斯帝国,也是为后世做出了...

  • 卡古尔河战役的起因是什么?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 俄土战争发生到1769年,俄罗斯在德涅斯特罗夫斯科-布良斯克的主战场上集中了两个军团:基辅地区的第一军团、聂伯河和克列缅楚...

  • 斯拉夫人:被罗马人称为欧洲三大蛮族之一
  • 斯拉夫人(英语:Slavs,俄语:Славяне),罗马帝国时期,他们与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一起被罗马人称为欧洲三大蛮族,也是当今欧洲...

  • 布列斯特和约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和约结果的意义是什么?
  • 和约的来龙去脉 起因 1917年,俄罗斯10月革命胜利后,俄罗斯与盟友进行了和平谈判,因为俄罗斯最初属于盟友一方。为了退出战...

  •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俄罗斯田园诗人
  •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俄罗斯田园诗人1895-1925)。出生在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