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约的来龙去脉
起因
1917年,俄罗斯10月革命胜利后,俄罗斯与盟友进行了和平谈判,因为俄罗斯最初属于盟友一方。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的苏联和俄罗斯政府在被盟友拒绝后与盟友德国进行了和平谈判。
经过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时,德国提出了严格的条件,要求将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全部转让给德国,并赔偿30亿卢布,这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引起了严重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署和约,为新政权赢得喘息的机会。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署和约,主张继续对帝国主义进行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和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主张停战和复员军队,但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不与德国签订合同(即不战不和)。
[img]671083[/img]
1918年1月2日,苏联和俄罗斯政府召开了中央和地方领导人会议。在60人出席的会议上,32人赞成布哈林,16人赞成托洛茨基,只有15人赞成列宁。最后,列宁的主张因少数而未能通过。
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通过7票,列宁的主张仍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
布列斯特谈判于1月30日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托洛茨基在离开前与列宁达成协议:如果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让步签署合同。结果,德国向苏俄发出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恢复电力,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订合同。但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带领团队离开了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进攻。
2月18日,苏俄中央委员会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举行了紧急会议。在会议上,列宁的主张是6:7票数被否决。随后,中央政府连夜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联和俄罗斯政府连夜通知德国,并同意签署合同。
[img]671084[/img]
然而,德国在收到通知后没有停止进攻,并在2月23日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还召开了15名成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上,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不得不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将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不在乎,斯大林也没有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以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因此,列宁的主张通过了7票赞成、4票弃权和4票反对。
结果
2月24日,苏俄政府再次派出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定正式签署。根据合同,苏俄割让领土323万平方公里,赔偿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雇为外交人民委员。然而,苏俄成功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11月11日,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该条约,使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1922年,苏联和俄罗斯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宣布放弃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领土和金钱要求。
意义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利用了国际矛盾,给了新苏俄政府巩固政权的时间,为以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由于这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誉也达到了顶峰。
布列斯特和约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和约结果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