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省洛阳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文化命名。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
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洛阳、伊拉克、洛、英、汝诸水流域和山西南部汾水下游附近。发现了近100个遗址,包括洛阳东干沟、矮李、东马沟、陕西七里铺、汝州煤山、郑州洛达寺、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军。
根据典型器物在二里头遗址底层的排比,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
第一阶段陶器以褐陶为主,抛光黑陶占一定比例,装饰以篮纹为主,还有少量方格纹、细绳纹;
第二阶段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主要是细绳纹,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个阶段的形状是多折边缘、鼓腹和小平底。
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陶器颜色一般为浅灰色,主要是绳纹,有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消失。在第三阶段的遗迹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常见鼎、深腹盆和蒸笼继续使用,但存在局部变化。与此同时,新出现了与商代二里岗期遗物非常接近的器物,如滚动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这组新器形在第四阶段越来越多,并显示出融合前者的趋势。
[img]675063[/img]
对于辐射力强的核心文化来说,这种文化的影响范围可以从具有这种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器物的分布中窥探出来。例如,使用筷子的地方必然属于中国文化圈。就二里头而言,青铜礼器和陶器是它的“筷子”。青铜礼器的制造和使用基本上集中在王都,具有很强的独家性,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除了青铜,两里头的一些典型陶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器,包括爵士乐和谷(gū)、盉(hé)等等,也是社会和政治的象征性器物,在一些礼仪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以统治者赋予的形式从王朝传播到各地。随后,陶器成为二里头国家疆域的“定位器”。
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以偃师为大致中心,北至山西临汾晋城一线,西至陕西西安、丹江上游商州,南至河南与湖北交界处,至少东至开封、兰考。而陶器,也几乎遍布这个文化分布圈。这一范围可能是二里头王朝秩序结构的中心区,即直接领土。但作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除了直接控制地盘外,还间接控制着大片土地。与以往的古国、邦国相比,二里头王朝是一种复杂的国家形式,是一个国家群体,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二里头是盟主。与后来高度集权的帝国不同,二里头王朝依靠代表当时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礼乐制度来征服世界。“当时这个制度是最高的,造成了其他民族的模仿,二里头文明也向外传播。这是二里头大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它成为“最早的中国”的动力。这种软实力覆盖的面积远大于直接领域,甚至构成了当今中国的雏形。
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长城外燕山以北的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浙江南至四川长江流域,西至甘肃、青海。除陶器外,起源于山东海岱地区的玉章等玉器还以二里头都邑为传播起点,传播到长江中上游甚至岭南,直至越南北部。这些被认为是“地方文化有选择地接受二里头王朝文化因素的结果”。
考古学研究表明,在东亚大陆和秦汉帝国出现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直刃青铜剑的分布基本上可以代表文化意义上“中国”的扩张,其北、南、西边界分别在长城、岭南和四川成都平原。这个范围,恰好与二里头文化陶器、玉器的扩展分布范围大致一致,意味深长。也许,早在公元前2000纪前叶的二里头时代,“中国”世界的空间轮廓就显示出了它最早的雏形。
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每个地区的文物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