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一词起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畸形的珍珠”,用来形容大约1600-1750年前后的音乐创作。当时的目的不是出于表扬,而是描绘了它在历史发展和接受过程中的独特个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巴洛克时期的乐器逐渐被稳定性更好、音量更大的“年轻一代”所取代。为了在大型音乐厅和剧院获得足够的音量,过去的乐器被遗弃了。随着后代音乐创作的高度繁荣,巴洛克作品的价值也被许多人遗忘了。
然而,仍有少数人对巴洛克音乐保留了记忆。在20世纪30年代,巴赫的音乐首先通过唱片得到强调。兰多夫斯卡录制了哥德堡变奏曲,卡萨尔斯录制了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巴洛克音乐的兴趣。战后崛起的一批古乐器演奏者致力于用巴洛克时期的乐器恢复和演奏过去的声音,并通过唱片的录制和发行迅速收获大量观众,甚至被后人称为“古乐运动”。
如果唱片公司最初有志愿者保存欧洲文化遗产,而巴洛克音乐唱片的流行为这些音乐家提供了辉煌的职业图景。加迪纳、平诺克、库普曼和其他古代音乐运动的年轻一代现在已经成为与任何顶级交响乐团合作的大师,他们的年轻一代继续前进。可以说,巴洛克音乐的解释者的生活状况比100年前要好得多。
[img]672640[/img]
视野转向中国。古典音乐作为进口产品进入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视野,是近几十年,大规模,语言更接近现代和足够美丽的浪漫交响乐,或钢琴作为主流乐器,小提琴作品占据主流,巴洛克音乐有其文化和宗教背景,使用乐器不在中国音乐学院常规专业,可以获得相对集中的录音资源,自然显得更小。
然而,巴洛克音乐在中国也呈现出令人满意的局面,其中有四个主要特点。
首先,巴洛克音乐的美不亚于后人的创作。旋律动人,编织清晰,不吵不闹,颇有俏不争春的气质。对于有这种审美追求的人来说,正好是胃口,这与巴洛克音乐在学院或舞台上不占主流的现状有一定差距。尽管目前国内学术界相对忽视,巴洛克音乐的观众群体正在快速发展。从上海音乐厅近年来每年举办的巴洛克音乐会的上座率可以看出其上升趋势;
第二,在CD时代,巴洛克音乐有丰富的录音。虽然国内粉丝不能经常体验巴洛克音乐场景,但他们通过唱片认识了许多国际一线巴洛克音乐家。在为期三天的音乐节上,尽管一些音乐家首次访问了上海,但一些粉丝还是拿着唱片“追逐和拦截”,这表明这种沟通力度不容低估;
@ 人们对巴洛克主流曲目的理解增加了他们对巴洛克音乐的好感。每次提到维瓦尔第的《四季》,热爱音乐的人都听说过。作为世界上录制最多的作品之一,《四季》和许多巴洛克著名作品在促进这类音乐方面发挥着“形象代言”的作用。这次访问上海的著名小提琴家法比奥·比昂迪多年来一直依靠维瓦尔第作品的不懈表演和探索来获得声誉。更鲜明的例子是《哥德堡变奏曲》,这是旅法钢琴家朱晓梅的回归之旅,带动了这部作品的广泛传播。近几年来,国内音乐厅对这部作品的策划层出不穷。上海音乐厅举办的“三种失眠状态”以室内乐融合现代舞的形式呈现,可谓其中之一;
第四,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音乐家开始从事巴洛克音乐表演,为中国自己的巴洛克音乐舞台注入活力。我还记得香港古代音乐团的音乐家曾经登陆上海音乐厅的品牌“音乐午茶”,过去两年由国际阵容和当地音乐家组成的“上海古代音乐团”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新力量,其表演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自主音乐会往往很难获得销售业绩。
回顾这个迷你音乐节,还有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不再普遍介绍巴洛克音乐,而是通过讲座和音乐会节目的策划,让你对这一时期的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汉堡议会合奏团带来的第一场演出聚焦巴洛克后过渡阶段的“二线作曲家”,让大家知道从巴赫到莫扎特的音乐家在做什么。所谓“寓教于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巴洛克音乐的时代背景离我们很远,但正如我曾经采访的一位音乐家所说,在她看来,音乐不需要区分时代。只要它听起来好,它就能发展出自己的天空。巴洛克音乐的魅力不言而喻。虽然我们不能亲身感受到蒙特威尔第或巴赫的生活,但对巴洛克音乐的渴望是纯洁而美丽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巴洛克音乐,迷你音乐节的策划也让我们通过这场巴洛克音乐盛宴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巴洛克音乐是如何衰落的?为什么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