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遍布各种音乐体裁,尤其是15首交响曲,使他在20世纪享有交响乐大师的美誉。他也是流行音乐领域的专家。他的歌曲《相遇之歌》(1932)成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人民歌曲繁荣的先驱。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艺术家,肖斯塔科维奇从不观察生活,避免冲突,但总是处于社会生活的湍流中,充满激情和鲜明的爱与恨来反映生活。他是一位强调音乐创作的意识形态艺术家,善于用音乐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img]672404[/img]
他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艺术创新者,但他的创作与传统密切相关。他的艺术外表非常独特,音乐语言和风格处处表现出自己家庭的独特特征。他的旋律往往是基于古老的风格;特别是频繁使用各种所谓的“肖斯塔科维奇风格”,以及一个主题中频繁的风格突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乐汇。
在后期的创作中,他还使用了十二音列的旋律(如第十四交响曲等),但他只是把这种技术作为许多表达手段之一,从不把自己束缚在某个系统或规则中。
他的旋律充满了朗诵,尤其是器乐的叙事独白。他的和声非常独特,有时写得非常简单(甚至仅限于主和弦),有时非常复杂和令人兴奋(如自然音列中的所有七个或12个半音)。他扩展了传统的复调技术,并将现代内容注入了古老的复调形式,如赋格和帕萨卡里亚。
[img]672405[/img]
他的配件不倾向于色彩渲染,而是专注于戏剧性的描述。乐器的音色似乎是剧中的一个角色。直接参与“情节”的发展是表现矛盾和冲突的有力手段。他在音乐风格上的独创性也非常突出。他的交响乐设置结构和运动之间的功能关系从不僵化,而是根据概念的需要灵活地改变。
交响乐套曲的第一乐章往往不是奏鸣曲的快板,而是奏鸣曲的慢板或中板。乐思慢慢展开,动力逐渐积累,波澜起伏推向总高潮。奏鸣曲的处理也有很多突破,比如《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加了一个长长的“入侵插件”。他后来的交响乐不再以奏鸣曲为基础,回旋和变奏的结合成为音乐发展的动力。
如何评价肖斯塔科维奇?对世界音乐有什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