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1917年10月革命胜利后,新生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和平法令》。苏维埃政府决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顺应人民意愿,巩固新的政权。由于原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参加了协约国军事集团,苏俄在战争中与盟友发生了战争。苏联和俄罗斯政府被迫停止与德国的战争谈判,同时停止战争,建立和平,并不情愿地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的全称是《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是苏俄政府与盟国集团(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签署的和约。
根据和约,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部分地区的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被德国军队占领。此外,苏联和俄罗斯还将向德国支付高达60亿马克的战争赔偿。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停战谈判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谈判于1917年12月3日正式开始。德国建议苏联和俄罗斯需要割让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白俄罗斯,并支付30亿卢布。恶劣的停战条件立即导致布尔什维克党内高层存在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条件的签署和约,以赢得新苏维埃政权喘息的机会。季诺维也夫、索科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和斯维尔德洛夫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
[img]671093[/img]
但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反对停战签约,主张让俄军留在前线继续作战;托洛茨基主张停战(即不战不和),让部分士兵复员,但没有与战争中勉强支持的德国签订任何和约,中央委员会成员越飞支持托洛茨基。1918年3月3日,苏俄终于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事实上,为了与德意志帝国达成协议,列宁放弃了刚刚获得的四分之一的土地,包括全国44%的人口,苏俄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值得吗?
在这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虽然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不幸的和约”,但和约的签署使苏联和俄罗斯退出战争,赢得了解决国内政治经济问题的机会,为反击外国武装力量的干预做出了更好的准备,这是革命妥协,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原则,灵活利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因此,这种暂时的妥协是非常必要的。就当时的战争形势而言,苏俄突然退出战争对德国非常有利。因此,事实上,德国应该在战争中陷入两线作战,力量薄弱,处境极其糟糕,乞求苏俄退出战争,而不是为了与德国签订不平等的停战条约而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就当时的战争形势而言,苏俄突然退出战争对德国非常有利。因此,事实上,德国应该在战争中陷入两线作战,力量薄弱,处境极其糟糕,乞求苏俄退出战争,而不是为了与德国签订不平等的停战条约而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当时,德奥盟友在欧洲战场上面临着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西线是德奥关注的焦点,但俄罗斯在东线约束了大量的盟军。因此,当时德国最大的愿望就是苏俄能够尽快退出战争,从而派遣军队应对西线战争,苏俄乞讨,正合德国的意愿。当时,德国有三种选择:一是与苏联和俄罗斯谈判,签署对德国非常有利的和平条约,迫使苏联和俄罗斯完全做出让步;二是与苏联和俄罗斯签署长期停战协议,加强西线力量,努力尽快击败英法联军;第三,与苏联和俄罗斯保持不和谐,留下少数军队约束苏联和俄罗斯,集中力量解决西线问题。德国最想要的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第一种,而对苏联和俄罗斯来说,它应该努力实现第二种结果。但遗憾的是,俄罗斯对盟友做出了彻底的让步,并签署了一份既割地又赔钱的条约。
[img]671094[/img]
从那以后,德国结束了两线作战,开始有机会集中所有军队在西线。在今天看来,如果苏俄坚持继续战争,那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战争初期不同,协约国和盟友相互攻防,势均力敌。1917年4月6日,美国以德国“无限潜艇战”攻击其商船为由,宣战德国。随后,中国、古巴、巴西、希腊等国家加入了协约国的战斗,形成了协约国对盟友的巨大优势,胜利的平衡开始落后于协约国。与此同时,德国两线作战的压力也逐渐增加。在德国,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受前线战况不利的影响。在战争的长期拖累下,德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更糟糕的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相信列宁主义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即斯巴达派,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士兵们还喊出了“以俄罗斯的方式与反对派打交道”的口号,反战罢工的数量也在慢慢增加。仅1917年4月,柏林就有30万人参加了罢工。这表明,如果俄罗斯不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很可能会分享战胜德国的成就,这样它就可以在战后主动参与世界事务,而不会被排除在巴黎和会的大门之外。条约签订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首先,与约对德奥集团缺乏真正的约束力,并没有阻止德国继续在东线进行军事行动:在与约签署后的第三天,德国出兵占领波罗海的奥兰群岛。
[img]671095[/img]
4月,德军在汉科和洛维兹登陆;然后德军开始驻扎在芬兰湾,这直接威胁到苏联和俄罗斯的波罗舰队和彼得格勒;在南方,德军利用苏联和乌克兰中央拉达的分歧,占领奥德萨和奥尔罗夫斯克顿河,并向克里米亚推进。无奈之下,苏维埃政府每天都需要向红军强调,“阻止这种进步,或者把它纳入不威胁苏维埃俄国生存的轨道。更有甚者,即使在和约明确标注的界限内,德国也没有停止其军事行动。与合同的签署也加剧了俄罗斯与合同国之间的矛盾,给了合同国集团出兵攻击苏俄的借口。事实上,尽管俄罗斯在中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权。
然而,为了打败德奥集团,重新分割世界,其他协约国仍然希望红军能在东线拖动一些德国军队,苏联和俄罗斯的单方面和德国讨论显然让英国和法国感到失望。1918年3月9日,以俄罗斯人无法保卫自己的中立地位为借口,以防止德国人入侵俄罗斯北方的战略要地为幌子,第一批协约国干涉军乘坐英国舰“克罗利”号抵达摩尔曼斯克港。随后,美国和法国的舰队陆续抵达。从那时起,协约国开始对十月革命进行武装干预。《布列斯特与约》签署的沉重代价不仅是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也是党内高层出生的激烈政争。左派以布哈林为首,与混入苏维埃政府的社会革命党勾结。他们称列宁的“以空间换时间”是牺牲原则的实用主义,签署和约是背叛革命的投降主义。
[img]671096[/img]
因此,布哈林顽固地坚持拒绝退出战争,使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此外,新政权的敌人,包括地主、资产阶级、立宪民主党和孟什维克,都借此机会大吵大闹,诽谤布尔什维克是卖国贼。面对诸多攻击,列宁不得不承认,“布列斯特和约只是一根非常不坚固的绳子,不能保证苏俄长期不卷入战争”。从签署到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大约需要8个月的时间。1918年11月13日,苏联和俄罗斯利用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宣布废除之前与德国签署的停战条约。布列斯特和约的历史结束了。
布列斯特和约全名是什么? 和约在哪一年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