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儋城外说东坡,载酒堂前的野鸟经过。过去,春梦散去,名迹未消磨。”这是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当时是儋州知州的罗杰修缮《载酒堂》时写的诗。《载酒堂》是苏轼贬儋州时传道受业解惑的地方。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文气势磅礴,潇洒豪放,为后人津津乐道。事实上,苏东坡的贡献不仅在于诗歌,也在于海南的教育。他在《载酒堂》这个简陋的房间里开始讲课,开化了海南这个荒野的地方,让它“书声朗朗,弦歌四起”。在他的学生中,一个中举,一个进士和第,结束了海南不出仕的历史,导致了后来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局面,尤其是明清时期。
海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夷之地”,远离文明和文化。在苏轼被降职到海南之前,没有人被举人或进士录取。苏轼贬儋州是海南的福气。
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4月,苏东坡因一首自嘲诗激怒了当代宰相张敦,以莫须有的罪名授予苏东坡琼州别驾虚衔,从惠州流放至儋州,不得签字。昌化军使张忠敬仰苏轼的诗文,热情款待苏氏父子,修缮张中大厦旁的一栋官舍,让苏氏父子住在里面。@ 后来,苏轼在给张中的诗中说:“海国这奇士,官居我东邻。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湖南提议董必访问广西,听到这件事。即使他派使者渡海,他也只是张忠的官员,把苏轼的父子赶出了官舍。无家可归的苏轼用一点钱在城南的椰子林里买了一块地。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他建造了五栋简陋的房子,命名为槟榔庵。海南当地的学者和学生经常来这里参观和聊天。苏轼把其中一个命名为“载酒堂”,是一个接待客人的地方。
从此,“载酒堂”成为东坡文化交友、传播文化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苏轼传授孔孟之道、传承中原文明的工作室。有了这个地方,儒家文化,中华文明像温暖的春风吹遍了儋州。
琼山府有个学生姜唐佐,专心读书,求名。然而,由于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是屡试不第。他得知苏轼在《载酒堂》开始讲课。宋元符二年九月(公元1099年),他带着母亲来拜师学艺,为苏轼服务了大约八个月。江唐佐为人忠诚正直,学习刻苦,颇受苏轼的重视。苏轼称赞他的文章“文气雄伟磊落,突然变化”;言行“气和而言,有中州人之风”。
姜唐佐要去广州参加考试了。临行前,苏轼在扇子上写了两首诗:“为什么沧海破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说,等你中了,再续。姜唐佐果不负老师的厚望,在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的乡试中一举成名,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光宗耀祖,衣锦返乡。
姜唐佐没有忘记老师的栽培,专程去儋州拜谢老师,而此时,苏轼已被赦免北归,姜唐佐不得不痛苦地回来。
第二年,江唐佐北上京参加会试,途经河南汝州(今河南临池县)拜会苏轼的弟弟苏辙,方知老师北归后不久,驾鹤西去。姜唐佐闻之悲痛不已,拿出老师的题扇给了苏辙。苏辙看到了死兄的遗作,痛苦了一会儿,就在扇子上挥霍为死兄续诗:“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吉下有古姜;适合琼管鱼龙窟,展现羊城的书法领域;沧海为何断地脉,白袍端合于前所未有;金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姜唐佐手里拿着题扇,泪流满面。他毅然转身回到家乡,不再追求名利仕途,继承了导师的遗愿,隐居家乡,开坛讲学,收徒授业,终老一生。苏轼的另一个学生,资质聪明,沉静好学,博通经史,才知一群。他在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去了北京殿试,中进士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琼台纪事录》记载:“宋苏文公的贬耳,讲道,教育日益繁荣,琼州人文繁荣,实际上是公开的。”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记载,从宋代到清代,海南有767人和96名进士。这不得不归功于苏轼对海南教育的巨大贡献。
苏轼在海南生活了三年,对这片土地深情。离开海南时,他向当地人挥泪告别,深情地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我是海南人,寄生在西蜀州。突然,我跨海去了,比如远行。生死梦,三者无劣。知君不再见,想去,少留。”
苏东坡在海南被贬期间做了什么?对海南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