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史上,有一个极其悲惨的事件。这起事件与长沙火灾和重庆防空洞悲剧一起,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称为中国三大悲剧。这是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当时,日军沿津浦线南下,凭借其机械化部队的优势攻占徐州,并想趁机再次沿陇海线西进,占领中国中原腹心区。1938年6月9日,为了减缓日军的攻击,国民政府决定采取“以水代兵”的方法,下令在河南省郑州北郊拆除黄河渡口花园入口。
花园口一开,滚滚黄河改道南下,一泻千里,最终形成了豫皖苏约30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据不完全统计,近90万人因事件直接淹死饿死,1000多万人受灾,140多万套房屋被冲毁,2000多万亩耕地被淹没。无论黄河之水走到哪里,房屋都倒塌了,灾民遍野,390多万人离开了家乡。直到1947年花园入口被封锁,每年黄河汛期,黄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洪水后经常发生蝗灾,被黄河冲刷,到处都是沙丘,表面突然,根本无法耕种,1942年河南饥荒受到间接影响。
[img]671593[/img]
中国历史上早就记载了“以水代兵”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晋国的智伯瑶“水灌晋阳城”。不幸的是,虽然智伯很聪明,但他任性,贪得无厌。如果他想摧毁赵,他会被赵反抗魏和韩。这三个家庭摧毁了智慧,这也奠定了韩、赵、魏三个家庭分晋的格局。战国末期,秦国为了突破魏国国都,水灌大梁城,把这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邑变成了泽国等等。
[img]671594[/img]
历史上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以水代兵”事件,也是两宋时期杜充“黄河决堤”事件。宋代,两淮地区(即现在的豫东、皖北、苏北)无疑是当时最富饶、最繁华的地区。唐中期以来,关中平原和河洛地区经过多次战争破裂,逐渐衰落,汴州(今河南开封)利用便利的水运逐渐繁荣起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相思·汴水流》中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img]671595[/img]
唐末,汴州成为朱温的根据地,后来朱温废唐自立,为梁太祖,在此建都。唐灭梁虽然迁都洛阳,但洛阳多遭战争破裂,始终不敌汴州繁华,后晋、后汉、后周甚至北宋都建都汴州。当时,汴州不仅繁华,两淮周边地区也是当时宋朝最繁荣的地区。如今,我们都知道,这个地区基本上是后来的黄泛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不久前,一家著名的公司在招聘时特别强调不招聘黄泛地区的员工。
宋朝最繁荣的地区,其繁荣一去不复返的始作俑者,就是两宋时期的杜充。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当时留在东京的杜充不敢与金人交锋。为了阻止金国东路军,他下令开决黄河堤,使黄河水从泗水进入淮河,试图阻止金兵。但结果并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只是让经过该地区的人被淹死了20多万,因流离失所和灾后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无数。北宋时期最富裕、最繁华的地区也被摧毁,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成为难民。
宋金时期,中原长期战争和金朝官员腐败未能及时有效地治理黄河。最后,黄河自杜充决堤以来,改道南下,夺淮河入海。黄河含沙量很大,夹杂着大量沉积物滚滚而下,堵塞了下游入海通道,提高了淮河下游水系的水位,导致洪水排泄不畅,到处泛滥,使淮河下游水系紊乱,导致两淮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流离失所。@ 元明清时期,黄河持续大力治理。
[img]671596[/img]
皖北地区的《凤阳花鼓》写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来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也就是说,两淮地区的灾难反映了这一时期。当然,朱元璋也是背锅侠,到明末清初,连明祖陵和古泗州都淹没在洪泽湖底部。洪泽湖、罗马湖、苏鲁交界处的微山湖、昭阳湖等湖泊与黄河夺淮入海。直到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北岸铜瓦厢决口北迁,黄河夺淮的局面才终止。
[img]671597[/img]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直到1947年,两淮地区的人民遭受了长期的苦难。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治理需要十多年的时间,彻底改变了两淮地区连续灾难的历史,这也是两淮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北宋开决黄河大堤,使宋朝最繁荣的地区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