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是以选拔军事人才为目的的科举考试制度。长安二年(702)唐武则天始置。每年10月,宋人习武图由州府选送至京师,11月在尚书省兵部考试。武举考试包括长垛、骑射、步射、马枪、翘关(举重)、言语、材貌等。通过兵部考试的,根据身份不同,有不同的待遇,或送吏部参加全选,或授予散官。德宗时,一度停废;宪宗元和三年(808),再次复置。
宋承唐制,天圣七年(1029)置武举。北宋、南宋都实施了武举。武举也分省试、殿试。一般先试骑射,然后笔试问,最后根据对策的结果决定录取与否,而骑弓马的结果决定等级。宋初,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横割据的灾难,宋太祖提出了“宰相必须用读书人”的尚文主张。宋太祖赵匡胤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后来,他喝了一杯酒,释放了军权,牢牢地掌握了军权。他知道掌握军权的重要性。他采用养武将的方法后,怎么能再招一批呢?他宁愿充分加强皇家卫队,招募剽窃士兵做自己的保镖。到宋太宗时,娱乐升平日久,武备越来越放松,“业无可采,上马则陨”。后来还有浮言,轻武备,武科久久不被人们关注。
[img]672142[/img]
天圣八年(1030),宋仁宗设武科取士,“亲试武举十二人,先看骑射再试”。庆历三年(1043)五月,又下诏在武成王庙(姜太公庙)设立武学。这是中国建立武学的开始。宋代统治者为武术设立的学校——武术,采用的教材是《武经七书》,为武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术作为宋代的军事学校,在教育体系中培养军事人才,是宋代对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贡献,也是宋代武术体系完善的例子。
武举制度的改革并不比科举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