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字审元。出生于世医家庭,对经方有着深厚的研究,一时成名。元佑年间(1086~1094)根据蜀帅李端伯的招数,他去成都行医,住在华阳(当时成都府东南郊)。他说蜀州晋原人(今四川崇庆人),然后搬到成都。遂为华阳人。虽然唐氏语言朴实,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病人不分高低,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读者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所以学者喜欢交游。经史诸书每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
经多年收集整理,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31卷,目录1卷。
《证类本草》共32卷,60多万字,是宋代以前本草学集大成的作品。出版后,历代修刊,多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出版,持续了近500年。
[img]669999[/img]
这本书使中国本草从此具有药物学的规模。除药物齐全外,还记录了药物性能、功效、应用方法、药物来源、栽培训练、药材鉴定、气泡烘焙制剂等知识。此外,《证书本草》还包括《雷公炮灸》、《唐本草》等仲景至北宋的知识
、历代著名艺术家的方论、民间处方和自己的有效处方有3000多种,分别附着在相关药物下,方便医生在学习时使用。唐为了收载药房,开创了“处方药比较”研究的先例。它已成为后人学习写作的一个例子。
《证书本草》规模大,内容详细,药物多,方药并举。它是宋代以前中医成就的重要历史文献。此外,它对后代在现代中医保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证类本草》中,唐慎微不仅合并了宋代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的全部内容,还采用了“图文对比”的形式,编辑了宋代以前的医学作品,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医学文献。《神农本草经》、《本经集注》、新修本草、《炮炙论》、《开宝本草》、《海药本草》等珍贵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都是依靠《证类本草》保存下来的,有利于后人的编辑。
《证书本草》载药1580种,其中新药476种,比前世本草有很大突破。本书将药物的形式、真伪、加工和具体用法结合起来,使人们能够清楚地卷起来。
[img]670000[/img]
除了引用神农本草经等历代本草书外,《证类本草》还广泛收集了古代经史、笔记、文集等相关药物的记载。因此,后人失传和丢失的古籍也可以从其引文中窥见。
因此,王云默在1980年《浙江中医杂志》第四期中选择了一篇文章:“摘录古代文献非常仔细,详细完整的记录原始,从而保留了许多古籍的原始外观,使数千年后读者仍然可以了解古代文献的大量损失,感觉珍贵。因此,其文献的价值远远超过明清时期的其他草药。”
宋以前的本草,一般只是简单地记录药物功能的主治,不附处方,医生在学习和使用时还需要重新检查处方药,极其不方便。《证书本草》采用经典医学理论和历代著名医学理论,收集了大量单方检查处方,共3000多份,分别载入相关药物项目,使学者在开卷后能够一目了然。例子上也做了很多创新,比如把药物理论和药物图谱汇编成一本书;对古籍进行了大量的文字修改和“添加”补充。
[img]670001[/img]
《证类本草》重视药材道地,所记道地计144人,比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所记的“其出药地凡133州”有所发展。慎微是四川人,所以对四川道地药材的记载特别详细,如荣州(今宜宾市)生产巴豆;梓州(今三台县)、龙州(今平武、江油县)产附子、川楝子、猪苓;茂州(今茂县)、眉州(今眉山县)产独活,升麻,决明子,使君子等。
唐慎微:字审元,成都人,北宋著名药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