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几乎是中国所有王朝的国策。无论时代如何,保护农民耕地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如何让农民安心耕地,如何让农民通过耕地养家糊口,这是古代国王最重要的工作。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每个人都需要吃饭,只有吃饱了才能继续生活,才不会有麻烦。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如果有时间机能回到商鞅的时代,我相信商鞅永远不会背负“重农抑商”的锅。“重农抑商”政策的发明者不是商鞅,发扬光大的也不是商鞅。商鞅只是选择了一个“重农”的国家,把“抑商”做到了极致。
[img]669206[/img]
然而,以农为本、以商为终的思想在周秦诸子中仍然相当普遍。古人并不知道“用贫穷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靠市门”。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更多的是指以“末业”为“穷人之资”,这与今天所谓的“脱贫”略为接近。而且,男女分工的最后半句是指女性,“靠市门”显然是指卑鄙的东西。
古人善于用对偶来表达自己,这里含蓄地暗示男人中的商人类似于靠门卖笑的女人;不仅富而不尊重,而且富而便宜。也就是说,穷人可以通过“末业”致富。如果他们决心成为国家的支柱,他们就不应该这样做。
明朝皇室人口每30年翻一番。朱元璋时有58人。永乐时期,他们上升到127人,嘉靖时期,他们上升到19611人,万历时期,他们上升到8万多人。到明末,有100多万人。当然,“量入为出”的国家财政负担不起。
事实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封闭大陆”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的主体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祖先劳动、生息、繁衍的大陆,东临大海,西北为戈壁,西南为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在进入文明门槛的前夕,在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主要从事原始农业经济,这是了解中国从氏族社会发展到国家的基础。
重农抑商的原因是限制人口流动!众所周知,商人必须流动才能盈利,而农业则守土重迁。更不用说商人有钱后会形成力量,也就是说,大量的相互流动可以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这不利于中央政府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不利于地方政策。在古代,商业是一种无助的举动。工业革命后,大量商品的产生促进了商业文明。一般国富民强的国家,都不需要跋涉经商,自给自足。
古代王朝重农抑商的目的是什么 是限制人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