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放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偏远地区的一种惩罚。早在古代,姚皇帝就被打败,流放到幽陵(今天的北京地区)。可以看出,中国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流放的发明国。后来,欧洲也采取了流放策略,如著名的法国皇帝拿破仑。
[img]648595[/img]
流放不剥夺人的生命,到达目的地后也不限制犯人的自由,尤其是贵州、广东、四川等古代流放地。现在看来,它们都是旅游胜地,看起来不错。
但实际上,流放在古代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
这是古代生产力有限的。除中原传统地区外,王朝四边地区均为欠发达地区,物质、医疗、生活条件不适宜。例如,元朝流放故意将北方人流放到南方,南方人流放到北方,以增加罪犯对气候的不适应。
[img]648596[/img]
@ 古人有着浓厚的地方观念。即使是像张廷玉这样在清朝当过首席军用飞机大臣的人,也宁愿在年老时冒犯乾隆,也不愿回到安徽老家,以便叶落归根。
@ 流放对古人来说,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是一种残酷的折磨。这种折磨比在几块板子上关上几年要不舒服得多。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流放如此痛苦,为什么古人在被判流放后,宁可死在流放地,也很少有人会选择逃跑?
[img]648597[/img]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流放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犯死罪但免死。即使这样的人去了流放地,他们也逃不掉。宋史记载:“犯死罪的贷款人大多配备隶登州沙门岛和通州岛,都有屯兵使者领护。”除了被看管,他们的脸上还会被刺伤。
另一种是轻罪。他们在流放时会有专人护送,但到达流放地后,他们基本上处于自杀状态。即使当地官员照顾他们,管理也很容易。毕竟,流放犯太多了,他们不能24小时盯着你看。
[img]648598[/img]
那为什么这种人也不选择逃跑呢?其实原因无非就是以下三个。
1、不划算。流放虽然九死一生,但还是有希望等到特赦或者大赦。比如宋代苏轼被流放到海南儋州后不久,就被宋徽宗特赦,调到廉州安置。后来,他赶上了宋徽宗大赦的世界,官方复朝奉郎。
[img]648599[/img]
@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因党争失败被贬的朝廷大员,一旦选择逃跑,就意味着罪加一等。即使等到大赦,也不会被赦免,只能死一辈子。相比之下,安心服务可能还有一线与家人团聚的活力。毕竟古代大赦还是很频繁的,新皇帝登基、王子出生或者某个地方发生自然灾害都会大赦。例如,宋徽宗在位26年,实际上大赦了26次,平均每年一次。
2、害怕影响家庭。在古代,人们经常住在一起,一个大家庭经常住在附近的地区。如果流放者逃跑,流放地的劳动官员会在发现后及时报告。如果朝廷抓不到你,他们会和你的家人打交道,这也是许多流放者最害怕的地方。
[img]648600[/img]
3、死亡率很高。在古代,交通不便,流放的地方到处都是山和瘴气。选择逃跑只不过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咆哮的山脉和森林,另一个是逃离其他国家,但这两个选择都非常困难,独自战斗的死亡率非常高。
例如,明朝把流放犯安置在当地卫生中心服兵役。即使你想逃跑,你也不能用两条腿跑过卫生中心官兵的战马。清朝的做法更为残酷。流放犯经常被分配给当地的八旗作为奴隶。这样,一旦罪犯逃跑,他们就不必等待朝廷的追捕。当地的八旗自然会尽力抓住你。毕竟,对他们来说,流放犯是他们的免费劳动力。
为什么古代流放犯人要逃跑? 只有三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