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最吸引人的身份是皇帝。他使用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他也掌握了每个人的生死权。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根本不属于刘备。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img]648279[/img]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帝制以来,皇帝的身份已经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拥有数千英里的国家和所有的臣民。他掌握着权力,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他非常富有,世界上的财富都是他的。许多人可以做任何事情来成为皇帝,比如李世民杀死他的兄弟,比如武则天伤害他的儿子,等等。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向汉献帝上表,推荐孙权为票骑将军,授予符节,兼任荆州牧,被授予南昌侯。作为一种互惠,孙权派校尉梁进入朝贡,并将朱光等以前被东吴俘虏的人送回,并写信给曹操称臣,劝曹操顺应命运,成为皇帝。
曹操给大家看了孙权的信,说:“这个男孩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吗?”但服务员陈群等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都趁机劝诫:“汉朝的统治其实已经结束了,不仅仅是今天。殿下你的功德和山一样巍峨,全世界的人都希望你,孙权在远方向你称臣。这是天意在人间的反应,异口同声。殿下应该正式登基称帝。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img]648280[/img]
曹操说了一句名言:“如果命运在我身边,我就是周文王。”意思是:如果上帝要我当皇帝,我还是当周文王吧!明确表示不是皇帝。
那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所以我们就不一一详细讨论了。在这里,我们只向大家介绍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看法。
在司马光看来,曹操是一个粗暴而坚强的人。再加上他在世界上的伟大成就,他并不想成为皇帝。事实上,他已经想成为皇帝很长一段时间了。由于当时的教育和习俗,他不得不克制自己成为皇帝的欲望。
司马光认为,教育是国家的重要任务,习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但愚蠢的君主和粗俗的官员忽视了这一点,并不重视它。只有经过仔细考虑,明智的绅士才能知道教育和习俗的巨大好处和深远的效果。
汉光武帝在东汉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教育和习俗。西汉末年,恰逢汉代中期衰落,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汉光武帝以平民身份奋发起兵,继承和恢复祖先的事业,征服四方,整天忙碌,没有空闲时间,但他仍然非常重视教育和习俗的培养。他可以在与世界作战的同时倡导儒家经典,以客人的礼物聘请儒家学者,大力建立学校,昌明礼乐,@ 武功不仅完成,教育和影响的德政也普遍实施。
汉光武帝后,汉明帝和汉章帝遵循祖先的遗志,亲自拜访了国家的三老五,并用经典向老师请教。从公卿、医生到县官,都选择了熟悉儒家经典、品行端正的人。就连虎贲卫士也学过《孝经》,匈奴贵族的孩子也要去国家设立的学校学习。
因此,东汉“教立于上,俗成于下”(教育以朝廷为基础,习俗形成于民间)。忠诚、善良、重视道德修养的人不仅受到高级官员的尊重,也受到人民的钦佩;卑鄙、邪恶和劣质的人不仅不被朝廷容纳,而且被乡村鄙视。
司马光认为,自夏、商、周三代灭亡以来,良好的教育习俗并没有东汉那么繁荣。然而,到了汉朝和皇帝之后,东汉皇帝的亲戚和国家都擅长权力。奸夫和恶棍们傲慢自大,没有奖惩标准。他们贿赂公众,善良、愚蠢、颠倒。可以说一切都是混乱的。
然而,即便如此,东汉朝廷还是可以在不立即灭亡的情况下继续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司马光认为,原因是当时有公卿、医生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凡、李英等人冒犯了龙岩,在朝廷上争相利用公义挽救危机;有符融、郭泰、范超、徐邵这一代平民,用民间舆论来纠正被毁的社会氛围。@ 当时,东汉政治虽然肮脏,但习俗并没有衰落。有些人甚至愿意冒斧头杀人的危险。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更加兴奋,紧随其后。虽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被杀,但他们仍然被视为死亡。
而这一切,不仅仅是他们几个人的忠诚、贤惠,更是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遗留下来的教化。
当时,如果一个聪明的君主努力工作,汉朝的皇帝统治仍然是不可估量的。不幸的是,在受伤和衰落后,加上汉桓帝和汉灵帝,他们保护奸夫,胜过亲人;屠杀忠诚胜过对待敌人;官员的愤怒积累在一起,世界的不满融合在一起。
于是,何进从其他地方召来了军队,董卓乘机夺权。袁绍等人以此为借口,向朝廷发动了灾难,使皇帝流亡,寺庙被遗弃,皇室被倾覆,人民遭殃。汉朝的王国已经结束,无法挽救。
然而,当时各州县掌握军队、占领地盘的人(袁术除外),虽然你们互相争夺,互相吞并,但都以尊重汉朝为号召。
为什么?或者教育和习俗。
@ 司马光认为,正是由于教育和习俗的力量,曹操虽然坚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他想成为皇帝,但他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欲望,说他不是皇帝,只愿意成为“周文王”。
[img]648281[/img]
司马光强调教育和习俗对曹操的约束。虽然从维护东汉封建统治的角度来看,这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他的思想实际上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原则,对当今的社会治理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古人所说的教育和习俗大概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意识形态或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思想意识正确,三观正确,社会就会清明,正义的力量就会压倒邪恶的力量,奸诈的恶棍就不能为非作恶。因此,有必要加强思想意识和三观教育。
纵观曹操的一生,他的行为都是从两个字出发的:实际。@ 最后,当他选择称帝不称帝时,他选择了更真实的丞相。但曹操也曾说过一句话:“若命在吾,我就是周文王。“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曹操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即使命运在我身上,我也不会选择当皇帝,而是宁愿当周文王。由此可见,曹操宁愿为儿子铺路,也不愿做皇帝。曹操终于做到了。他没有成为皇帝,但他的职业生涯比刘备和孙权更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显示了曹操的才华和远见。
为什么曹操从来没有称帝?司马光对此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