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活字印刷会输的读者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然后往下看~
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它需要将数百个单独的活字放在一起,字与字之间需要严格的缝合,以避免布局不均匀。北宋发明后,活字印刷术也在不断发展。铜活字技术出现在明朝中期的活字印刷中,因为它是统一的铸模,比木活字精度高得多。清代活字印刷技术更加成熟,康乾用大套铜活字印制了《古今图书集成》,共1000卷。乾隆用枣木活字印制了《武英殿聚珍丛书》,全书共134种,当时都是大工程。皇家使用,说明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从理论上讲,活字印刷操作灵活,成本低廉,但事实上,活字印刷的书籍只占书籍总数的2%,大部分书籍都是通过雕刻和手写完成的。活字印刷术处于边缘化的感觉中,这是怎么回事?
[img]645051[/img]
在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纪晓岚在编四库全书的时候都是手抄的,其实四库全书都是手抄的。据统计,中国51%的书都是手抄的。在明代文渊阁的藏书中,手抄版的数量远远高于印刷版,达到70%。由于对这些超大型书籍的需求量不大,手抄比活字省时多了。剩下的47%的书应该是雕版印刷的,主要用于印刷那些书?宋代雕版印刷也达到了顶峰,宋版书籍在中国古籍中的收藏价值最高。在技术层面上,活字印刷远不如雕版精致美观,被边缘化是很自然的。
[img]645052[/img]
如果要印制儒生参加科举的四书五经,哪种方法最合适?对于这类需求量很大的书籍,手抄肯定是不行的,那只能用活字或雕版,那我们就来看看哪一种比较合适。一个雕版的使用寿命是3万次。印刷完一个版本后,可以清洗干净,风干,等待下一次使用。终身只需要一次刻板印刷,不需要排版。如果使用活字,需要在每次打印前进行排版和检查。打印后,需要拆卸版本,然后将活字归位。与这个过程相比,活字印刷的成本似乎更低,但下一步是关键。
[img]645053[/img]
活字印刷要排版,排版要校对,这次印刷要拆版,活字要一个一个归位。然后什么时候打印,再排版,排版后再校对。但是排版需要识字的人,但是在古代,识字的人都是为了科举,只有连私立学校都做不到的人才来排版。事实上,当时很少有学者能放下身材去做这项工作。毕竟,一切都是劣质的,只有高度的阅读。他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个行业。雕版就不一样了。他不需要雕版工人识字。在雕版工人眼里,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只要雕刻出来,做这件事的人多,工资少。在经济效益方面,活字输给了雕版印刷。
[img]645054[/img]
此外,随着雕版印刷需求的增加,出现了一个雕刻集团。每个时代大约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师徒之间的传承,工艺越来越精湛,印刷书籍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但活字模一次制作完毕,可以长期使用,导致大量相关专业人员无法持续生产,这也导致了印刷水平的提高。在这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活字印刷书只占2%。
2%的印刷量在哪里?有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族谱,它们是活字印刷的。由于族谱印刷量不大,短期内无需再次印刷,活字印刷是经济上最合适的。事实上,一件事能否发展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活字印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资料:郑也夫五十讲社会学专题
与雕版印刷相比 为什么活字印刷会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