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草船借箭不用火攻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三国时期的火箭不希望我们想象中有推进装置。当时火箭只在普通羽箭后面绑了一些浸油的易燃物,比如麻布,在放箭前燃烧,达到纵火的目的。这些易燃物本身有一定的重量,其次会增加羽箭的阻力。可以想象,它们的射程远不如普通弓箭。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雾很重。诸葛亮的船队离曹操水寨有一定的距离。火箭可能射不到,雾太重,效果不好。
《三国演义》提到周瑜去曹操水寨观察水军。真实的历史实际上是关于孙权本人的。孙权去看曹英。曹操命令用箭射击。孙权的船几乎因为一边的箭而下沉。孙权命令转船,另一边是箭。两边的弓箭重量相同后,船体恢复稳定,然后回去了。
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用“诸葛亮多智多魔”来形容。的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简直就是神人,尤其是前半部分。比如他一个人去东吴,即使半年前回去的行程和时间都准备好了,赵云也要准备一艘船和500名士兵在七星坛下岸等候。
[img]644789[/img]
无论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否是历史事实,草船借箭都是可行的。一古火箭射程近,约30米。射帐篷和粮仓的火箭精度低,还可以。曹操不会用火箭。曹操不知道船上是草人。如果他知道,他可以派快船包围诸葛亮,而不用火箭。三诸葛亮选择在雾中借箭,否则就不会成功。火箭射程以外的四草船距离。我射过弓箭,15米开外很难射中靶子,一般是10米立靶。
[img]644790[/img]
由于环境原因,当事情发生在黎明时分时,士兵们仍然感到困惑,因为信号发射到传输,时间很短,组织形状,就像军队的规则一样,他们开始准备。气候原因,面对河流,早晨雾较大,这是介绍,距离不是特别近,看不见人,水分也特别重,表明不适合用火箭对抗敌人。
只有那些把《三国演义》视为正史的人才回答了这样一个荒谬的问题。真正的“借箭”是孙权。当两军在河边对峙时,孙权亲自乘船窥视曹英。曹操下令放箭。孙权的船一侧倾斜。他让人们转动身体。结果,两边对称后没有倾斜。然后他不慌不忙地离开了。同时,他让士兵们喊道:“谢曹丞相送箭!”
于是曹操有了哪句话: “生孩子就像孙仲谋”的感叹!
裴松之在《三国志》中的注释中列出了两种说法,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 裴松首先引用了吴历,当时吴的历史书,说孙权晚上乘船检查曹英的军事情况。当时,魏国的许多将军建议曹操采取主动,但曹操要求士兵不要随意派兵,也没有记录曹操主动射箭。
草船借箭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曹操最后没有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