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中秋节假期,我在家玩了一天游戏,点了几顿外卖。我真的觉得很无聊。想想我小时候过中秋节,吃月饼,放灯笼,晚上睡在平房里看月亮。数星星有多快乐。突然,一个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古人如何度过中秋节?会不会很无聊?我查了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信息,突然发现古人的中秋节更有趣。让我们看看。
唐代:拜月
拜月,追求美好寄情祈福只能由女性崇拜,而且要在露天举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据说齐国古代丑女无盐,小时候虔诚拜月。长大后,她以超群的品德入宫,但没有受到青睐。一年8月15日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女王,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所以女孩拜月,愿“看起来像嫦娥,脸像明月”。
古人认为,中秋节和7月15日中元节、正月15日上元节一样,都是女性节日。古人认为万物有灵,月亮上也有一个神仙——代表女人的太阴神,对应于代表男人的“太阳神”。嫦娥奔月的神话诞生后,月亮作为月神更加拟人化,嫦娥成为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人的福音,能给女人美丽、爱情和家庭幸福,自然要崇拜她。
北宋:团圆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一天三秋恰中,所谓‘中秋节’
到了宋代,人们的活动演变成了“玩月亮”。中秋节晚上,你的家人装饰着台榭,人们争夺餐厅玩月亮。当时,皇室还将举办“中秋节晚会”。人们不会早点休息,甚至拒绝睡觉,
宋朝对中秋节最大的贡献是赋予中秋节“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作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生动地解释了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
“明月什么时候有酒问青天”
“希望人长久,千里共禅娟”
[img]639395[/img]
南宋:月饼诞生
明清时期:送月饼,送团圆,影响到现在
明代,“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固定习俗。除了“月饼”的名字,中秋节吃的蛋糕还有“团圆蛋糕”。清代,中秋节“送月饼”更受欢迎,影响了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中秋节的古代习俗
吃月饼
古人做月饼不仅注重味道,还设计了各种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满月月饼也象征着像十五月一样的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物,祭祀月亮,送给亲戚朋友。
中秋节晚上,月亮升起后,人们在中庭摆开小桌子或茶几,孩子们把赏月食品放在小盘子里,展示享受。
[img]639396[/img]
燃灯
富裕家庭悬挂的灯高可数丈。他们的家人聚在灯下喝酒,普通人竖起旗杆和两盏灯,享受自己的乐趣。城市里的灯光就像玻璃世界。在古代,中秋节燃灯的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img]639397[/img]
观潮
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很圆,已经是霜风九月寒了。寄语重门休上钥匙,夜潮留在月中。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8月15日看潮》诗。在古代,除了中秋赏月,观潮是另一个中秋节盛事。
[img]639398[/img]
玩兔儿爷
几十年前,在北京的街道上,大约60多岁的老北京仍然可以记住。7月15日之后,兔子爷的摊位就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到处都是兔子爷摊,大大小小,高低低,非常热闹。
熬夜
据说中秋节睡得越晚,寿命就越长。有些人祈祷长寿,但更多的年轻人利用这个机会整夜玩耍。
偷葱偷菜
未婚女孩应该偷洋葱和蔬菜,而已婚女孩应该去别人的花园偷南瓜。为什么是这样?事实证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孩子”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以说无处不在。中秋节寻找孩子的习俗主要表现为“月亮”和“偷瓜子”。台湾有一句谚语:“偷洋葱,嫁给一个好男人;偷蔬菜,嫁给一个好女婿”指的是这个习俗。
饮桂花酒
在古代,中秋节之夜也有喝桂花酒的习俗。每年中秋节之夜,人们都仰望明月,闻到桂花的香味,想到吴刚砍桂花,喝一杯桂花蜜酒,家庭甜蜜,聚在一起,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以观赏,而且具有食用价值。中国喝桂花酿酒的时代已经相当长了。
[img]639399[/img]
揭示古人是如何度过中秋节的 月饼什么时候最早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