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成语典故,如“乐不思蜀”,对三国蜀后刘禅进行了无情的嘲讽。然而,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认为刘禅在帝业上是中常之君;从帝品上看,刘禅是中国历史上肚子大、节俭、真爱人、宁愿自怨自艾、被后人误解了几千年的仁德之君。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作者认为,刘禅为帝41年,一般可分为诸葛亮时期(223-234年)三个阶段,刘禅“以父事之”;蒋婉、费祎执政时期(234-253年);帝权失控期(253-263年)。
作者认为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很高,称赞他“知识很多,增修太期待”、“朝廷十八岁,才华横溢,爱德下士。”诸葛亮时期,刘禅对诸葛亮的“父事”始终如一,凡事谦虚,表现出大气的特点。虽然刘禅对诸葛亮的统治方式不满意,但他总是把大局放在首位,克制自己。
在无为而治的时期,自蒋婉执政以来,刘禅基本上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了蜀汉,这主要体现在刘禅实际上掌握了最高大臣的任命权。
费祎死后,姜维执政,蜀汉进入近十年的急剧衰落阶段,日益衰落。蜀汉猝死时,国势并没有耗尽,本来可能还活着,但这种可能性并没有成为现实,作者认为这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后主帝权失控表现为无法很好地控制姜伟,而姜伟北伐大多以失败告终,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帝权失控也表现在宦官黄浩的统治上。黄浩的无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蜀汉的猝死。
至于后主的评价,历史上主要有三种:可次齐桓、中常之君、昏弱之君。《三国志》作者陈寿持有中常之君的观点,评论道:“后主任的贤相是合理的,如果你想阉割,你会持有中常之君,说‘无常,只染’。信不信由你!”刘禅是弱者的观点,占绝大多数。
《三国蜀后刘禅新论》的作者认为,对刘禅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从皇帝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南征和北伐都是刘禅成为皇帝后的事。不能说这与刘禅无关。刘禅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后方,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在蒋婉和费毅时期,刘禅无为而治,维持了国家的正常发展。因此,刘禅在皇帝的职业生涯中不能完全否认。应该说,他是中常之君。
[img]633223[/img]
至于皇帝的产品,在他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大肚子是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期间,主要的第一个辅助部门被一批又一批地取代。与同期的魏吴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完全避免了朝廷成员之间的内部冲突,执政团队相当稳定。刘禅可以大胆用人,不作为,唯一的问题是晚上不保证,放纵太监黄浩。
在生活方式上,刘禅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国王。同时,他也是一个热爱人民的国王。除了善待土地和不繁荣土木工程外,他还表现出面对国家和人民安全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的问题。他选择了人民的安全,听从了乔周志的劝说,并决定在前线失败前降低魏。
蜀汉是否应该下降,这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史以来,刘禅选择不战而降,主要是从减少地方战争灾难的角度来看。这与刘备输掉长坂时的选择相似。真正爱人的刘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让人民更加实惠。因此,成都人怀念刘禅,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庆历前,一直有刘禅的专祠。江堂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下令拆除刘禅祠,曾引起蜀人普遍不满。
《新论》的作者认为,刘禅装傻卖傻,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大量降臣的命运。这场演出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一模一样,更精彩。
【阿斗】被后人误解了几千年,真的是阿斗扶不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