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古代治理黄河有多难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黄河治理的最早记录是著名的“大禹治水”,过程更为熟悉:帝尧命令枪治水,枪被命令治理洪水,枪使用障碍水法,即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洪水越来越高,持续了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害。枪利用皇帝的息壤来治理黄河,并受到了惩罚。然后命令枪的儿子于继承了治理水的问题。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治理黄河的方法不是不断提高堤坝的高度,而是疏通河流。据历史记载,1946年前的2540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的威胁,而由于泛滥,河道大改道共26次。用一句老话可以看出黄河治理的难度: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元末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黄河治理上,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历史记载清晰,古代黄河治理成功案例四次
1:东汉王景治河主要措施:修高堤坝,修分洪道2:元代贾鲁治及主要措施:疏、塞并举,疏南道,塞北道,使黄河流经南故道3:明代潘季驯化河流的主要措施是巩固堤坝,缩小河流,加快水速冲走河沙,修建4个分洪区:清代金辅与陈黄治河的主要措施:一般遵循潘季驯的方法,统一疏浚和筑堤,提出减少下沉沉积物。
[img]632936[/img]
黄河决堤有多可怕?真正版本的洪水猛兽
1843年8月(清道光23年7月),黄河中游发生大雨。千年来,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了最高洪水位。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切变线性暴雨引起的。根据沿河古代遗物和洪水淤沙的调查,可以说明1843年的洪水位至少是千年来最高的,其重现期可视为千年一遇。在洪水调查中,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两岸居民对洪水灾害记忆深刻,许多歌谣流传至今。如“道光二十三,黄河上天,冲向太阳渡,带万锦滩”等。
根据当时河南巡抚鄂顺安润7月8日的奏折,“据陕州、新安、池池、五指、郑州、荥泽等州县报道,该州县位于中河九堡上游。由于7月14日黄水急剧上升两丈多,溢出槽溢出,沿河民房田禾被破坏..现已报道,洪水淹没者共有23个州县,雨水淹没者共有17个州县,城垣淹没者共有7个县。洪水排入中牟,将农历六月已经崩溃的门冲宽至360公斤(约1000米)。大量洪水从中牟门流向东南,通过贾鲁河流入涡河和大沙河夺回洪泽湖。河南、安徽西起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南至洪泽湖。”
黄河夺淮入海
黄河夺淮是指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以淮河为海口。据史料记载,黄河多次入侵淮河流域,但时间较短,对淮河流域变化不大。自1194年第四次重大改道以来,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地区成为黄河洪水频繁泛滥的地区。黄河661年入侵淮河,使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再次改道。此后,黄河大致以山东济水(古山东大清河是济水,不是今天的大清河)为入口。
古代治理黄河有多难 历史上记录成功的案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