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没有赵括会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说到赵括,一个著名的成语“纸上谈兵”肯定会出现在人们的心中。事实上,历史比后人的想象复杂得多。一线指挥官对战争的意义并不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两国之间的生死决战,如长平战争。
让我们想象一下,没有赵括,赵国能在长平战争中获胜吗?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这场战争的意义。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的决定性决战。双方都是战国后期最重要的两个战国。这场战争是两个战国之间的生死决战,他们为所有国力而战。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取决于两国的国力。
就国力而言,秦赵两国可谓不相上下。秦赵王赵姬时代,内政稳定,秦国屡屡挫败诸国,对楚赵两国取得了显著成绩,韩魏两国也成为秦国的附庸,大秦国力达到了极高。范绥出任秦相后,奉行“远交近攻”的对外策略,使秦国更有效地攻占山东六国。赵经历了赵武灵王主导的“胡服骑射”的深刻变化,国力迅速发展,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与大秦抗衡的东方战国。
一个国家的国力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的力量。中国在战争中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在这两个最关键的领域,赵远不如秦,这是赵失败的根本原因。
从战争指挥官的角度来看,赵国中央最高指挥官懦弱无能。赵孝成王、平原君等人一开始缺乏心理准备,无法认识到战争的决定性意义,因此未能下定决心,制定基本战略,徘徊在战争之间,目标模糊,手段柔软,甚至听谣言,改变将军。另一方面,宣太后、秦昭王、丞相范绥构成了强大的领导核心,各有分工,综合运用军事、政治、外交、间谍活动干扰赵国。而且在前线,名将白起、王等人总是配合无间,绝不怀疑。
[img]627786[/img]
王波在《大秦帝国的崛起》中饰演秦赵王
赵国在动员能力方面也远不如秦国。秦昭王姬亲自前往战场主持后勤工作,并发动前线所有军民一级加爵,男子应征入伍,老弱投入后勤工作。整个秦国从中枢到基层,从君王到战士,从后到前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这是秦国胜利的基础。这从根本上取决于秦国的法制政体,能够最好地凝聚社会力量,完成统一事业。
@ 赵缺乏有远见的中央指挥官和完整的国家动员机制,这是赵在长平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前线指挥官的因素是次要的。
参考文献
《史记·廉颇林相如传》、《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王坚传》、《战国策赵策》
杨宽: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金生禾、谢鸿喜: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的研究
沈长云:赵国史稿
谢伟杰:“长平之战(前260):战略失衡造成的军事灾难
没有赵括会怎么样? 赵国能在长平之战中获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