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作为传统礼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君主十分重视和重视。唐代天宝七年五月,玄宗皇帝颁发诏书[注],明确规定朝廷和地方祭祀的一些对象:三皇五帝、历代皇帝、忠臣义士孝妇等,不一一列举,其中,烈女周宣王齐江、魏太子恭江、楚庄王樊姬、楚昭王女、宋公伯姬、梁宣高行、齐齐梁妻、赵将赵括母、汉成帝班婕钰、汉元帝冯昭仪、汉太傅王陵母、汉御史大夫张汤母、汉河南尹严延年母、汉淳于缇萦。祭祀的对象是“忠孝礼义”的模范践行者。祭祀的对象是“忠孝礼义”的模范实践者。当赵孝成王要任命赵括为将时,赵括的母亲在书中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求赵孝成王不要使用赵括为将,认为他不称职;第二,如果你被打败并受到惩罚,请不要麻烦自己。忠诚、明智、真诚。这似乎就是赵括的母亲被唐玄宗任命为烈女的原因吧?
烈女成为烈女,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要有“女人”的女人味,正如《后汉书·列女传》所称赞的那样,烈女应该是“端操有踪,幽闲有容” 的人。@ 必须具备“烈性”的特点,正如《老唐书·列女传》所称,烈女应该是“礼以自防,义不苟生” 的人。作为妻子,赵括的母亲真的很贤惠。她的丈夫赵奢是赵国著名的将军。他经常带兵打仗,离家出走。他经常“不问家事”。家务自然推给了赵括的母亲。不难想象她的智慧只是从做家务和避免丈夫的烦恼来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当赵王奖励赵奢的金钱和财产时,赵奢就会把它交给他的军官和官员,他根本不会留下来,更不用说把它带回家了。对此,赵括的母亲并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这也很有价值。
但作为母亲,赵括的母亲似乎做得很远。她的丈夫赵奢曾经和她谈过赵括;作为母亲,她也应该知道儿子的气质。在给赵孝成王的书中,她坚决不同意赵括为将的态度,这也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既然她知道儿子的气质,既然她知道赵括只会在纸上谈兵,那就华而不实了。我们不仅要问赵括如何培养这种华而不实的纸上谈兵?是“一蹴而就”吗?显然不是,冰冻三尺不是一天之寒,要调查原因,和她这个母亲不能说没关系吗?不难想象,如果赵括的母亲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赵括的人生就不会这样定格。
表面上看,赵括的母亲忠于赵孝成王,其实不然。如果她真的忠于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在赵孝成王的书中讨价还价,要求免除惩罚?这不禁让人怀疑她上书的真实意图。一个烈女,尤其是一个充满“烈性”的母亲,看到儿子如此失望,特别是面对40万赵军被活埋的悲剧,痛苦也死了,内疚也死了,没有脸面对世界。但赵括的母亲却以忠君的名义,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像无事可做的人一样。把赵括的母亲列为烈女,置庙祭祀,很勉强。
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结束:40万赵军被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