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机发明之前,古人要想留下自己的样子,就得靠画家。皇帝或著名大臣自然不用说,他们的肖像是由大师画家提供的,不应该和真人有太大的不同。然而,如果他们想在古代通缉囚犯,官兵临时雇佣的画家就不那么可靠了。也许笔错了,通缉令上的人物画像就走了,那么为什么通缉犯在这么差的画像水平下还能被逮捕归案呢?
[img]623851[/img]
这是从通缉令上写的。一般来说,在中国古代,如果你想抓住一个人,你通常会详细描述他的面部特征和一些日常生活细节,肖像充其量只是一个参考,就像没有牛肉的炖牛肉面一样,一切都是白纸黑字。虽然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识字率只有5%,但围观者中总有一两位学者识字。根据图文结合,通缉犯很难在人群中混淆,不被人们发现。
[img]623852[/img]
@ 通缉令上有一句很厉害的话,就是谁敢包庇罪犯,通常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即使人们在街上发现通缉犯,他们也绝对不敢隐藏罪犯。如果他们做得不好,他们会赔偿他们的家人。如果犯罪严重,他们甚至会和罪犯一起被株连九族。秦汉以来,“连坐”和“民族惩罚”的实施,使通缉犯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只能在人们的冷眼旁观中被抓住。
@ 任何能上通缉令的人,官方也会给予非常高的奖励,总是“奖励银输数万两”,你知道,在中国古代,一两银的购买力几乎相当于600元,即使按最低1200元计算,也是数百万的巨额奖金。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穷人自然会看到钱,这么多钱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轨迹。
在巨额资金的趋势下,大多数人的心都会像铁一样向铁提出建议。他们不仅会主动帮助政府转移那些看起来像嫌疑人的人,还会动员家人一起寻找通缉犯。在如此多的网络下,如果通缉犯想要逃离生命,除非他们能比政府更残忍,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自己的生命,否则最终的结果将是在人民的海洋中被彻底击败,最后,他成了官府的阶下囚。
古代通缉令画像的水平如此之差 为什么总能被抓获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