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古人推崇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尤其是传说中“少钱多离家近”的好工作,是困扰很多现代人的难题,尤其是在找工作的时候,会让人对这个问题有极其深入的思考。
[img]623837[/img]
现代人很难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那么古人呢?古人是如何找到工作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人们也有不同的找工作的方法。一般来说,找工作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这三种方法也可以综合使用。
第一种是找熟人推荐。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这是最主流的方式。在汉代,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孝顺”。也就是说,让朝廷著名官员和当地绅士向朝廷推荐他们有才华的年轻一代的孩子,以及当地公认的道德人员,这些人主要推荐自己的孩子。
[img]623838[/img]
即使在东汉末年,曹操也被推荐为孝顺的官员,推荐他,基本上是他的父亲,曹操自己的长辈,在相关背景的前提下,只要他读书,没有大的道德污点,拉关系找长辈推荐可以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绝大多数没有背景的人。曹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高级官员,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推荐。与他同时期的刘备没有好运。刘备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工作,这样才能找到工作。靠实力找工作是古人找工作的第二种方式。
然而,尽管刘备在15岁时被送到大经学家卢志的手下学习,但他不太喜欢阅读。相反,他喜欢音乐、狗和马等活动。他的力量不是在文化上,而是在武术上。184年,刘备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的军队,几乎被杀。他在当官之前建立了一些军事技能。
[img]623839[/img]
然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建立后,一些无关紧要的人想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他们不需要像刘备那样在战场上努力工作。他们只需要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一份好工作,成为一名官员,但也很难成为一名中进士,即使孟郊如此有才华,他仍然要等到40多岁才能成为中进士。
至于家里没关系,自己也没有实力,怎么才能找到工作?这是古人求职的第三种方式:干脆不找,回家种地,积累实力,等待机会。历史上有很多人这样做。比如西周的姜子牙一边种地一边钓鱼,成了西周的太师。
唐代高适考进士失败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干脆回家种地钓鱼,写下了“兔园农岁不登,雁池钓鱼心长苦”的名句。然而,这份工作显然不是很好。高适后来在军队工作,最终成为封疆官员,成为“自唐朝以来,诗人可以居高位,只有一个人”。
当然,这三种找工作的方法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你可能没关系,但你至少必须读书,或者敢于努力工作,有一定的力量,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力量,那么基本上没有机会找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如此尊重读者。
古人是怎么找工作的? 难怪古人会推崇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