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800里紧急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在古代,驿站是供传递军事文件的“快递兄弟”中途休息、住宿、换马换人的中转站。一般来说,一个驿站设置在20英里或30英里之外。
如遇特殊情况,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立即飞递”字样时,必须按规定每天至少使用 300 里面的速度传递。如果特别紧急,速度会增加,每天都可以达到
400 里、500里、600 里,甚至是800 里。
从周朝开始,周幽王曾经为了赢得美人的赞美和微笑,而烽火戏诸侯。当时设置了烽火台,邮驿传递军事情报。
[img]619195[/img]
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传递文件的方式有很多种,一种叫“传”:用汽车传递;一种叫“驿”:用马传递;最后一种叫“邮”;:步行,这三种方式统称为“置”。而“置吝夫”则是驿站管理者的称号。
唐代邮驿的设置遍布全国,分为陆驿、水驿、水陆三种,驿站有驿舍:
唐代全国有1639个驿站,人员2万人。中央由兵部司部郎中管辖,节度使下有4名驿站巡逻人员,各县由县长兼岗。
宋代驿卒以兵卒为主,规模比唐代小很多。沈括的《梦溪笔谈》说:
“驿传旧有步、马、快递三等,快递最快,每天行驶400英里,只有军队才能使用。熙宁还有金字牌,像古羽一样急脚递,用朱漆木牌镶金字,每天行驶500英里。”。
[img]619196[/img]
元朝加强了驿站制度,被称为“站红”。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每隔二三十英里就会有一个驿站,即使是荒凉的地方。据统计,所有驿站大约有30万匹马,1万多栋房子,功能齐全,非常豪华。
明朝还设立了运输中心,北京师傅设立了会同馆和乌蛮驿,供北京公务员或朝贡人员居住。然而,万历之后,驿站制度开始出现许多弊端。官员们开始勒索驿站的马匹和东西,公开使用,混乱。
明洪武27年(1394年),陕西共有100个驿站,崇祯8年(1635)有78个驿站;根据《红治会典》,红治10年(1497)有72个,根据《万历会典》,万历15年(1587)有35个。
明代江苏省蔚城驿鼎盛时期,有100多间大厅、65匹驿马、18艘驿船、200多名马夫和水夫。当然,还有其他工作人员,如清洁工、厨师等。
崇祯年间,李自成因失去驿站工作,加入起义军,最终带领农民军突破北京,成为明朝的掘墓者。可以说,明朝对李自成的“下岗”和岗位裁员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清代共有1785个驿站,京师设皇华驿。
[img]619197[/img]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大唐六典》:“八百里快点!八百里快点!”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看到人影一眨眼,他们就跳下马了。喝酒:“八百里快点!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死!”即使看到烟尘滚滚,骑手也已经离开了!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的路上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
在古代,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下,不会使用“600英里紧急”或“800英里紧急”,这是人和马的极限,甚至是事故。然而,在唐朝有两种特殊的紧急情况,类似于今天的特快专递:
有一次是安禄山造反。当时范阳离华清宫3000英里。范阳的安禄山造反五六天后,华清宫的唐玄宗就知道了。按照消息传递的速度,是“600英里急”。
另一次是杜牧的《过华清宫》描述的情况:“长安回头绣成堆,山顶第一次开。骑着红尘妃子笑,没人知道是荔枝。”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度,我们用了“600英里紧急”。这里的紧急情况不仅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表现,也是他昏庸的做法之一。
宋代,宋高宗赵构急于求和。岳飞一天内在前线收到的12枚金牌是朱漆金字牌。他收到了一份“500英里紧急”文件。
此时,“八百里加急”是历代的极限情况,一天飞驰八百里,已经快到不能再快了。
那么,传递军事文件的“快递小哥”或者驿长失职了怎么办?
驿站的驿站长和驿站丁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唐朝规定,驿站长要保证马匹的质量和数量,管理好驿站的人员。如果私下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杖100”。
驿丁到了驿站,不换马则杖80;如果延误行期,晚到一天杖80,严重者将被判处两年监禁。如果文件中途丢失,严重者将被绞刑伺候。
所谓的“800英里紧急情况”并不是在边境紧急情况下,大规模的叛乱等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在驿站和驿站之间,人和马一直在停留,甚至不能吃喝。在完成任务后,人和马经常会丢失。可以说,“800英里紧急情况”是为了换取生命。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