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喜欢喝酒。曹操用杜康解忧。李白喝了四斤酒,还写诗。陶渊明更喜欢喝酒。最强大的是武松。他连续喝了18碗,杀了一只老虎。你看,这个古人总是喝一顿饭,好像他们还喝了一千杯。他们真的能喝这么多吗?
[img]616662[/img]
首先,我们应该探索白酒的起源
据说黄帝时,有一个叫杜康的人,专门负责粮食管理。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每年都有丰收。然而,如果你吃得太多,你只能把它们储存在山洞里。山洞又黑又湿。久而久之,所有的食物都腐烂了。杜康见此,开始苦思冥想储粮方法。这一天,杜康来到树林里散步,发现了几棵死树,只剩下粗大空荡的树干。杜康灵机一动,把所有的粮食都倒进干燥的树干里。过了一段时间,杜康来到树林里检查食物。他惊讶地发现,一些野猪、山羊和兔子躺在枯树前,一动不动,仿佛死了。他赶紧走近看:原来盛粮的树干裂了几条缝,从里到外不断渗水。这些动物似乎在躺下前舔了舔水。但这到底是什么水,杜康凑过去一闻,只觉得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他忍不住尝了几口这浓香水,顿时神清气爽。后来杜康把浓香水带回家,请品尝,你一口,我一口,都说好味道。就这样,酒在民间逐渐普及,杜康也被誉为“酒神”。
古代白酒的普遍性
相信大家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说的是武松连喝十八碗白酒硬闯景阳冈,顺便还把老虎打死了。这碗不像我们酒桌上的小酒杯。在古代,一碗的容量至少是200毫升,18碗是3600毫升。按照我们现在的酒量,我们可以喝一斤半的白酒,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喝。3600毫升到7斤左右,这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更重要的是,这酒叫“三碗不过岗”。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普通人喝三碗,会喝醉,根本走不动,更别说过岗了,那我们来考证一下,这酒多少度?
[img]616663[/img]
在中国古代,酿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酿酒技术在先秦时期一直在发展。汉代以麦为原料,酒曲为大麦、小麦、细饼等。酿酒技术发展到唐代后,以大米为原料的新工艺开始出现,曲母培育红曲,酿制出来的酒香甜可口。但重点来了,这种酒的度数只有7、8度左右,这种形式的“白酒”和现在人们喝的白酒简直是两种口味,两种口味,只比啤酒高几度;2003年,西安北郊发掘的汉墓出土的原酒经相关机构检测,酒精含量为0.10%至0.14%,按照每50年挥发等原因消耗10%酒精的一般规律,可以说汉酒的酒精含量在4%左右,相当低。
一般大口喝酒,几坛不醉,大部分都是在北宋之前。比如在景阳冈喝了18碗酒的武松,就是北宋的。比如李白既是“酒鬼”又是“诗仙”
唐朝人。这是在以前的酿造技术下,葡萄酒的程度相对较低,可以在大碗里喝。一方面,它看起来很直率,另一方面,它本身的酒含量很低,然后再喝一点也很无聊。例如,一旦你喝了一小杯啤酒,你会有什么感觉?
在宋代,酿酒技术再次发展,人们开始根据不同的四点使用不同的葡萄酒音乐。春冬酿造周期长,秋夏酿造周期短。然而,由于过滤技术的缺陷,这种葡萄酒看起来有点浑浊,但价格更接近人们。影视剧和小说中英雄和英雄喝的酒就是这种葡萄酒。
当然,有亲民的,有贵族专属的。当时皇家贵族喝的是另一种工艺的“清酒”。这种酒是冬夏两季酿造的,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发酵,使酒变得清澈,其度数略高于“浊酒”。但是没有残渣味道更好,但是就像我上面说的,这种酒不是很贴近百姓。普通人买不起,都是地主豪绅、达官贵人宴席上的珍品。但是“浊酒”和“清酒”的度数都在15度左右,不超过20度。
[img]616664[/img]
如今,大多数白酒都是蒸馏酒。新蒸馏的白酒(原泡子)约70度。这种酒太烈,不适合直接饮用。因此,它需要混合工艺。市场上销售的白酒基本上在40-50度之间;如果普通人再去景阳冈,那真的是三碗。
古人用大碗喝酒。 古人真的能喝这么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