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大量在国外工作的流浪者开始了他们的回家之路。“春节交通”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工作和学习。中国人口众多,春节期间人口集中回国,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现象。据统计,近30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增加到2015年的37亿,相当于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总人口。
[img]616594[/img]
这与中国人对家庭感情的重视自然是分不开的。事实上,早在中国古代,春节旅游高峰就有了原型,那么古人是如何回家过年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论语里仁》里有句话叫“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再加上以前是传统封建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春节需要回家的是谁?一般是朝廷的大臣,以及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和商人。
[img]616595[/img]
早在唐代,春节假期七天就成了传统。唐玄宗颁布了《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天。“也就是说,春节假期七天,冬至假期七天,形成了两个黄金周,到宋朝假期更人性化,官员不仅有春节、冷食、冬至假期七天,年底有“封印”假期,也就是说,宋朝各级官员,到农历12月12日将封印停止公务,但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家参观新年,直到第二年的第一个月20日,这很好地照顾了偏远地区的人。
[img]616596[/img]
既然假期已经确定,我们来谈谈交通。在古代,我们基本上依靠马车旅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大量官道和秦直道,统一了车轮半径,使全国交通便利。同时,秦始皇可以说是国道的创始人。
[img]616597[/img]
《汉书》记载:“为了驰道天下,道宽50步,三丈而树。”其实这里的驰道和高速公路差不多,宽50步,也就是70米,隔三丈种一棵树,达到吸尘巩土的目的。中国过去有九条最著名的驰道,包括通过黄河通往山西的临晋道、通过函谷通往河南山东的东方道、通往秦岭通往四川的栈道。
[img]616598[/img]
此外,从秦朝开始,还有一条特殊的“轨道”。根据碳14的测定,秦汉时期的轨道与今天的铁路基本没有什么不同,但不需要车头牵引,而是采用马拉的方式。汽车在轨道上行驶,减少颠簸,加快速度和效率。轨道不是铁铸造,而是木材铺设,经过良好的防腐处理,许多专家认为秦轨道的发现比兵马俑更令人惊叹。这些都加速了人们回家省亲的道路。现在春运高峰期间,很多车站乘客都很拥挤,很痛苦。恐怕他们会羡慕古代顺畅的交通。
[img]616599[/img]
然后我们可以说古代“春节旅游高峰”最重要的关键:交通,现在回家可以坐公交车,火车飞机,过去只有动物车,当然,动物车分为马车、驴车、牛车、结构、安装等,行李车就像现在的卡车,一般运输谷物和草,自然也可以坐,但坐起来很不舒服。稍微穷一点的人只能挤在一堆里,坐行李车回家,而更穷的人则用脚走路。
在过去,人们也想抢票吗?这可能不需要,但唐朝政府采取明确标价的手段,制定明确规定,以稳定“春节旅游高峰”,杜绝“黄牛党”的产生。
[img]616600[/img]
《唐六典》记载:春节期间,如果你雇马车,载1000公斤,走100英里,运费是900公斤,马每100公斤,100公里,100公里,120公里,雇主和车夫可以通过崎岖的地形酌情讨论,但即使你走的都是山路,价格也不能超过150公里,走平坦的大道,成本再低也不能超过80公里。“巴士公司”不能欺骗顾客,故意拖延,马每天至少走70英里,驴每天至少走50英里,汽车至少30英里。这样做可以很好地保护春运期间的畅通。
[img]616601[/img]
至于春节旅游高峰的价格,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春节回家探亲的价格。开元18年,李白30岁。在首都呆了一年后,他自然想家了!李白的家在四川江油(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但5岁就搬家了)。这段路怎么走?从都城长安出发,往西走到大散关,然后搭马车行驶“高速公路”陈仓道,然后穿越秦岭和大巴山,沿着国道金牛路继续行走。这条路长达1800英里。四川地势崎岖。三分之二的路是山路。李白走了一个月,在路上雇了一辆马车和寄宿家庭,用了12贯铜币。
[img]616602[/img]
这个概念是什么?铜钱一直由1000块铜板组成。唐代一桶米只需要5块铜钱就可以买到。现在,它被转换为汇率。李白在路上至少花了几万元,回家的代价真的有点太高了。即使是像李白这样的公务员也受不了,更不用说那些贫穷的路人了。诗人蒋世泉的歌曲《黄昏回家》也叹了春节旅游高峰回家的困难:
爱子心无尽,回家喜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穷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img]616603[/img]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分散的流浪者,回家都是为了血浓于水的家庭,在外面努力工作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虽然他们的足迹很小,也不引人注目,但它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图片上不可忽视的痕迹。
是不是古代也有春运? 古人过年怎么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