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西方历史或文化的朋友会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印象,那就是古代西方,尤其是欧洲,最常见的建筑是城堡。
贵族和他们的家人和士兵住在这些坚固而高大的城堡里,通常很简单,在战争时代使用这些城堡来抵抗敌人的攻击,敌人面对这些坚如磐石的据点,往往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来最终征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堡本身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但我不知道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看起来容易防御和攻击,性价比高的堡垒在中国的土地上没有普及,而是被城墙包围的大城市所取代?
[img]616791[/img]
地形原因
欧洲的地理结构非常多样化。虽然平原大致是主要的,但整体地形被各种连续的山脉和河流分开。不同地区的海拔差异很大,高度也不同。这自然导致欧洲的地形处于一个复杂而难以概括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要找到一个面积大、规则、适合人口繁殖的大平原并不容易。
即使找到了,在这样的平原上建设一个大城市也需要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欧洲,尤其是中世纪,人口基础并不庞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领导人选择城堡作为一个小型据点是最好的选择。它不仅具有生活的舒适性,而且突出了他们的贵族身份。没有必要担心治愈人口的劳动力枯竭,一举杀死N只鸟。
[img]616792[/img]
相反,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平坦。北方一直是连接起来的平原,而南方长期以来一直不是统治的焦点。因此,中国古代大城市大多建在北方,如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担心地理环境的限制,城市的建设可以更好地聚集人口。可以说,中国古代把大城市的建设视为人口的聚集,发展国家内政战略。当然,我们更加关注它。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书中记载的大城市的繁荣景象。
[img]616793[/img]
战争原因
中世纪查理曼帝国解体后,欧洲从未出现过统一的政治实体,这直接导致了欧洲两千年的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统治阶级的贵族最想考虑的是他们自己的安全。一旦他们的领土被敌人夺走,他们应该如何防守,避免被一勺炖菜。西方的城堡式建筑大致出现在中世纪。在此期间,城堡已成为欧洲贵族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
把他们的亲戚和士兵放在城堡里,城堡建得非常牢固。一旦敌人进攻,他们首先在野外作战。如果他们不成功,他们会躲在城堡里。让对手在城外盯着城堡看是件大事。
在中世纪,欧洲没有火器,很难克服这些坚硬的“龟壳”。此外,这些城堡大多依山傍水,依靠自然环境的危险更是难以克服。一旦围城的对手供不应求,他们只能主动撤军。城堡在持续的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并逐渐普及。
[img]616794[/img]
相反,中国的历史大多是统一世界的目标。混乱的时代往往不会持续太久。“分久必合”!
城堡失去了它的根本目的,在战争时代,北方基本上是主要的战场,建造这座城堡在北方的大平原上几乎没有实际效果,一般来说,野外作战实力,困在孤独的城市只有一条死路,此时城堡越强,就越负担,狭窄的面积不能提供足够的力量,失去对手会便宜,相反,大城市人口基础将为城市提供潜在的兵力,这也是中国没有选择城堡的另一个原因。
[img]616795[/img]
尊卑原因
欧洲统治阶级非常血统。现在的贵族可能是一家人。再加上宗教主导思想,尊卑制度非常明确。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
在这种情况下,独自生活,与家人一起生活在城堡里,不仅可以确保战争时代的安全,还可以人为塑造自己高贵的形象和神秘的地位。高耸的城堡让普通人一眼就感到神圣和不可侵犯,然后感到敬畏。虽然这是一个面子工程,但从古堡里发生的各种传说或文学故事的广泛传播来看,这种营销非常成功。
[img]616796[/img]
而中国,儒家思想主导,讲的是民本主义,如“民为贵,国家次之,君为轻”。
即使你是天子,你也应该用道德来治理世界。如果你失去了道德,那就是“王子和将军宁愿有种子”。在这种意识形态发展下的中国王朝,皇室注重“与人民同乐”,建设大城市,围绕城墙,为普通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是国王的责任。
皇城与平民居住地的结合,更能体现出国富民强的繁荣。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大城市相继出现和建设,甚至N朝古都的存在也是合理的。
[img]616798[/img]
文化文明的基石是由各种细节组成的。即使是像城墙和城堡这样的不同建筑风格,也有很多方面可以反映出有趣的东西,这等待着我们今天的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与西方城堡相比,中国古代城墙与西方城堡相比 哪一个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