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古代护送女犯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可归,现在流落天涯,梦见瑶池阙下。“一首西江月将蔡京流放时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作恶多端,但情感上的表达却是真实而纯粹的。八十多岁的老宰相在被流放时,能发出如此的悲叹,更别说普通人了。但话说回来,虽然会有一些冤假错案,但流放的往往是自作自受,押解犯人的衙役是无罪的。前后几千里原本是苦差事,为什么还有人急着去做?
[img]615166[/img]
法不立则国不立。法律是一个国家最底线的行为准则,是规范人民的最佳手段。在传统观念中,死刑是最严格的,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导致死刑,如果有冤假错案该怎么办?死刑执行后无法挽回。在中国古代,违反刑法后,除了死刑,最可怕的是流刑。这不仅意味着徒步旅行数千英里,也意味着远离中原到“烟雾弥漫的地方”九死一生。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变成了刀割肉,边境地区的艰苦生活足以让一个人精神崩溃。
[img]615167[/img]
不用说,古代的交通条件,发行边境不太可能流放到经济发达地区。例如,清朝的流放特别喜欢宁古塔和乌里雅苏台,这是最北端的。事实简单而粗糙,所以流放者可以通过吃足够的苦头来实现他们的目标。《水浒传》中有一个场景,那就是林冲流放的片段。一路上喝水是个问题,更不用说休息了。林冲今天不是我想说的主角。我关注的是陪同流放的衙役。
[img]615168[/img]
衙役和辅警差不多,在很多朝代几乎都不属于官员编制,往往只做一些艰苦的工作,押解流放人员就是这样。在护送过程中,他们没有高头大马,需要陪犯人步行,到达目的地后,需要原路返回。我们的理解是一种苦差,但现实并非如此。很多人为了这种“苦差”挤破了脑袋。为什么?犯人中真的有男女吗?是的,答案就是这样。
[img]615169[/img]
衙役是管理层中最低的,工资水平完全由县太爷掌握。照顾上级和填饱自己都是焦头烂额,哪里有精力提高衙役的生活水平?衙役最多徘徊在温饱线上,这是其中之一,犯人中的每个人都是其中之一。能被判处“流”刑的人往往有良好的身份背景。这些人的家庭往往愿意花很多钱来提高家庭流放过程的体验。负责囚犯衣食住行的工作变成了美差,尤其是遇到女人的时候。
[img]615170[/img]
囚犯通常是男人,但他们的家人也会坐着,女人也经常坐着。在贞洁比生命更重要的时代,女囚犯的家人往往对衙役“恩威并重”,不仅在态度上,而且还会发出应有的威胁。遇到这样的犯人,衙役往往能把很多钱带回家给老婆孩子,苦点累点算什么?遇到有钱人,来回一程可能比县太爷给的工资高几百倍,徒步几千里也没什么问题。
古代护送女犯来回几千里 为什么这种苦差事衙役要急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