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运,
随着年底的临近,许多流浪者准备回家。每年这个时候,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春运又开始了。每个人都忙着在网上抢票和座位,努力在除夕与家人团聚。事实上,几千年前,古人也有春节旅游高峰,但他们的交通不如现在发达,回家的成本也很高。在古代封建自足的经济背景下,
很少有人穿越山川到其他地方发展。一般来说,只有公务员、小贩或流浪汉才能体验到春节旅游高峰的味道。古人离家更难,回家更难!那么,古人在春节旅游高峰期回家的成本有多高呢?
[img]614245[/img]
先说说政府公职人员回家的成本。唐代制定了比较人性化的法律制度。根据《假宁令》,春节和冬至一起度假14天。这两周对古人来说真是莫大的恩宠,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回家省亲。在文明开化的宋代,他们的假期制度更加民主自由,春节七天,冬至七天,甚至寒食。将有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们停止任何公务,只要安心陪伴家人。
[img]614246[/img]
然而,即使假期如此充足,一些刚刚涉足官场的公务员也不会回家省亲。雇一辆马车穿越山川回家太奢侈了!在唐代,也有明确的物流费和车费。只要行李重量大于或等于100公斤,每英里收取1.2美元,当货物大于或等于1000公斤时,每英里收取9美元。马车载人的价格更高。一英里的起价是10美元!
[img]614247[/img]
与现在不同的是,古道大多要走蜿蜒的小路,自然条件恶劣会增加回家的成本。诗人李白在当官的第一年就抑郁了,想回家。他的家离四川蜀中很远,离京都几千英里。他雇佣了一辆普通的马车,花了四天时间才到达。在这条路上,他花了12贯的钱。一贯的钱是1000字,相当于李白一年的工资。这12贯的钱现在换算成人民币,大约5万元。幸运的是,李白是一位浪漫的诗人,花钱只是为了买快乐。如果杜甫是现实主义者,他肯定会在马车里哭晕~~
[img]614248[/img]
而那些没钱的穷人,想在春节前回家团聚,根本就是奢望。清朝有一位落魄的学者想回家,但他没有足够的包裹。走了几十英里后,他几乎渴死在路边。幸运的是,中途载货的马夫救了他。即使他坐在卡车上,他也要付一些辛苦的钱。他身上的包裹不够。他脱下衣服作为抵押品,当他裹着破旧的草席看着家里的老母亲时,老母亲卖掉了家禽,以换取回家的路费。这位秀才后来写了两首诗,爱子心无尽,回家喜及辰,低回羞于人子,不敢叹风尘。
[img]614249[/img]
既然古人回家的成本这么高,为什么要拼命团聚?除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也是他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伦理观念。论语里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般来说,当父母还活着的时候,他们的孩子不能离开他们很远。即使他们出去了,他们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回来。古人有一种强烈的孝道思想,他们必须回家。
现代人春节旅游高峰回家,路上成本不高,春节团聚更像是一种习惯,在一年初与亲戚聚在一起,共同规划更美好的未来,享受短暂而真实的家庭幸福。我认为大多数流浪的朋友,如果他们能在当地有良好的发展,他们就不会离开其他地方,一切都是为了生活!
古人春运回家的成本是多少? 李白一年的工资比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