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蔡文姬的事,
蔡文姬,名岩,原名昭姬,晋时避司马昭忌,改字文姬。汉中郎将,陈留蔡勇之女。传世作品包括《胡佳十八拍》和《悲愤诗》。
[img]614884[/img]
她的故事最早出现在魏时丁写的《蔡伯女赋》和曹丕写的《序》中。后来,叶凡把它记录在《后汉书》中。几千年来,蔡文姬以才女的形象传播下来。
蔡文姬是汉末魏初人,与曹操同时。然而,当我们翻遍整部《三国志》时,我们找不到关于她的文字。《三国志》中没有关于“文姬归汉”等重大事件的记载。真奇怪。
众所周知,陈寿在选择历史资料方面的态度比叶凡严谨得多。比如荀或之死,《三国志》写的是“或者留在寿春,担心死,五十岁”;而《后汉书》则记为“或病留寿春,操馈食物,发视,甚至是空器,于是饮药而卒。五十岁”。它们在治史态度上的差异可见一斑。
陈寿没有把蔡文姬的故事写进《三国志》,分析了三个原因:
1) 他认为蔡文姬不重要,所以他不记得了。然而,历代对“文姬归汉”的评价非常高。我相信陈寿不是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这个理由不应该成立。
2)
他认为蔡文姬不是真的,所以他不记得了。陈寿和蔡文姬的生活时间只有50年左右,他的态度选择更加权威。如果这个原因是真的,那么蔡文姬和她的故事就不应该是真的。
3)
这个原因更可怕:在陈寿生活的那个时代,“文姬归汉”的故事根本没有传播。听起来有点荒谬。很明显,在陈寿之前,丁和曹丕为蔡文姬写了一张和谐的序言。陈寿怎么能没听说过呢?但我认为这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img]614885[/img]
六朝人喜欢拟古作伪,这是历史界的共识。《蔡伯吉女赋》和《蔡伯吉女赋序》很可能是那群好文人炮制出来的,借了丁和曹丕的名字,然后传播开来。叶凡不知道,把他收入《后汉书》,以至于后人都被他欺骗了。
曹丕和丁本是政敌。丁本是支持曹植与曹丕“继承之争”的最坚定的“支持派”。曹丕登基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砍掉丁头。
从这两个人的友谊来看,曹丕为丁丕的文章写序,真的有“日出西方”的疑惑。
事实上,在历史上,许多学者怀疑蔡文姬的真实性。
1) 据《后汉书·董祭妻传》报道,蔡文姬是汉末大学者蔡勇的女儿。然而,当我翻遍同一本书中的蔡勇传记时,我看不到任何关于蔡文姬的记载。
[img]614886[/img]
2)
《后汉书·董祭妻传》说:“曹操和永善没有孩子,甚至派使者用金碧赎回。”。也就是说,蔡文姬是蔡勇的独女。蔡勇死后,曹操花了很多钱从匈奴赎回文姬,并把她嫁给了他的一个小官员董祭。然而,事实上,除了蔡文姬,蔡勇至少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蔡勇的另一个女儿(不知道她的名字)是魏国上党太守羊道的妻子。羊家是泰山县的王室。蔡勇逃到羊家躲了好几年,直到董卓进京,用他当侍者。
羊道在三国历史上并不出名。然而,他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是历史上风云显赫的人物。他的女儿羊徽瑜嫁给了司马师。《晋书后妃传》记载:“(景献皇后)母陈留蔡氏,汉中郎将永之女也”。羊道的儿子,大家都不会陌生。是魏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征南大将军羊估。《晋书·羊估传》记载:“估,蔡勇的孙子,景献皇后的同产弟”。
蔡勇一定至少有一个儿子,他的名字不能再被测试了。但他的孙子蔡袭在《晋书·羊估传》中被记录下来。蔡袭表弟羊估的功劳得到了关内侯和300户美食城的奖励。
[img]614887[/img]
3)
《胡佳十八拍》一直被认为是蔡文姬的名著,但在《后汉书》中并没有出现,也没有在《后汉书·董祭妻传》中提及。略后的《文选》、《玉台新咏》等文集也没有记载。后人推测,很有可能是唐朝人的伪作。持这一观点的,包括宋代大作家苏东坡。
让我们来看看《胡佳十八拍》中的一些片段。“城头的烽火从未熄灭。战场什么时候休息?杀气朝向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即使是当时的三曹,恐怕也写不出这么整齐的七言诗,真的和唐代的边塞诗没什么区别。
虽然有这么多疑问,但如果我们草率否认蔡文姬的存在,我们将失去武断。她的话题已经争论了1000多年,还会继续。
只是当我们读历史书时,如果我们能看到批评,我们可能会得到另一种收获。
蔡文姬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的有蔡文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