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古人的假发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通过许多古装电影或影视作品,我们对古代美女最大的特点是长长的黑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完美的发质。在古代,人们也会有脱发的麻烦,或者头发不够,无法支撑华丽的形状。所以假发已经成为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轻人非常喜欢的必需品。那么,中国假发的历史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img]612560[/img]
在中国历史上,假发最早的记录来自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在《诗经》中,有一首诗《君子白头偕老》。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浪漫,但实际上是一首讽刺魏宣夫人宣江的诗。这首诗反复称赞宣江华丽的衣服和美丽的外表,以反映她的不当行为。
其中一句话:“发如云,不屑(dí)也意味着宣姜的头发像云一样又黑又稠,根本不需要假发来装饰。在魏宣公所在的春秋时期,假发已经有了它的专有名词。
在战国时期和汉代的古墓中,出土了许多假发,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汉时期的辛追墓。墓主辛追不仅头上戴着假发,还把备用假发放在双层九子婚礼上。
[img]612561[/img]
在唐代,假发的使用和需求达到了顶峰,这与当时的审美观有关。从绘画和陶俑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女士的发型非常多样化,发髻高耸,整体形状饱满。从文字上看,汉代有“城市好高发髻,四方高一英尺”的氛围,到唐代“城市一英尺,非妾高”,假发相当受欢迎。
唐墓出土了各种风格的假发髻,由纯木制成,用麻布做衬里,然后缠绕鬃毛做形状。女性通常使用灵活的假发技术,有些直接戴好发髻,有些真假混合半假发进入自己的头发形成一个整体,让一个人无法区分真实性。
元朝时期,女性流行包子,用头巾包裹发髻。到了明朝,它演变成一种用丝网编织成锥形的发罩,称为䯼髻。䯼金、银、铜、铁、马鬃、真发、布、纸等。䯼发髻上的一整套珠宝都有明确的规范。除了䯼包子,明代妇女也会戴普通的假发,宁王妃出土时,头上戴着一块缝在布上的假发片来遮住秃顶。
[img]612562[/img]
在清朝,满族妇女的发型是我们电影和电视剧中常见的旗帜,也被称为两个头,最初是真正的头发;随着旗帜的增加,假发逐渐混合;晚清的“大翅膀”发型直接被硬板取代。据说慈禧太后秃头很严重,除了大翅膀,下面的头发是假发,但在照片中看不到。
唐代,人们用木头做发髻,明朝有网状䯼最常见的发髻是用动物的鬃毛编织成所需的形状,如猪毛和马毛。
有些假发直接使用真正的头发,但真正的头发更罕见,古人重视自己的头发,不会轻易剪头发。在他们因为某种原因剪掉头发后,他们会保留头发,并将来留作假发。
[img]612563[/img]
在另一种情况下,贫穷的女性会卖头发换银。南北朝的《世说新语》记载了一个故事。晋朝有一对母子,家境贫寒,儿子陶侃年轻时雄心勃勃。他们在同一个县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叫范悝jy,被大家推荐为孝廉,也就是被推荐去政府工作。
有一次,范悝jy来到陶侃家住宿,那是一个冰雪的冬天,陶侃家四壁,范悝jy有很多仆人和马。于是陶侃的母亲湛对陶侃说:“你只需要去前面留客。我有自己的办法。”
湛把他的长发剪下来,做成两副假发,换了几石米。她还把房子里一半的柱子砍成柴火,用来睡觉的草席把马当草,客人和仆人都很好地招待他们。
[img]612564[/img]
范悝jy听到这种情况后感叹道:“没有这样的母亲,生不出像陶侃这样优秀的儿子!”范悝jy离开后,陶侃的母子声誉得到了广泛传播。后来,陶侃也被推荐为孝廉,成为晋朝著名的将军。陶侃的母亲湛与孟母、欧母、岳母同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记录朝鲜半岛历史的《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了新罗向唐朝进贡的四次头发。仅在开元18年和开元33年,新罗进贡的头发总数就达到了1802年。也许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族人不会轻易剃光头,外国人也没有这种约束。
从这个角度来看,唐朝对假发的需求有多大,说全民女性都戴假发可能不过分。
揭示古代假发的历史 古人的假发究竟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