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古人自杀,
“书中有自己的金屋,书中有自己的颜如玉”。宋朝皇帝赵恒在《劝学》中写的这句名言,激励了无数人长期努力学习,也激发了许多人对“金屋”的向往,使金屋成为许多古人的人生追求。这里的金屋是指用金铸造的房子,用来指代有价值的东西。
[img]609326[/img]
可以看出,多年前,黄金已经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同义词,因此诞生了许多相关的谚语和成语,如“黄金总是闪闪发光,黄金是绝大多数时候美丽的象征,但有时也可能成为死亡的催命符,也就是说,当人们“吞下黄金自杀”。
许多历史书籍和古典文学作品都有许多关于吞金自杀的相关记载。据《明史》记载,明宪宗成化十一年(
1475年),三十多岁的明宪宗朱见深,由于日夜为国事工作,鬓角已有白发。他照着镜子,感慨地说:“我老了,但没有儿子……”
[img]609327[/img]
在朱见深身边服务的大太监张敏听到朱见深的感受后,立即跪下说:“皇帝,你儿子六岁了!”原来,朱见深宠坏了年长的万贵妃。万贵妃没有儿子,但她嫉妒。得知其他妃子生下儿子后,她会尽一切可能杀死她。
因此,张敏等人与其他太监宫女和妃子合作,隐瞒了朱见深无意中宠爱的宫女纪怀孕的消息。直到孩子六岁,他才敢说出来。朱见深得知原因后非常高兴,立即跑去看儿子。
[img]609328[/img]
然而,张敏极大地冒犯了万贵妃。他知道自己救不了自己的命。为了体面地死去,他选择了吞金自杀,而不是莫名其妙地被万贵妃派来的杀手杀死。经过一个月的肠壁穿孔痛苦挣扎,张敏终于去世了,可见吞金自杀其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img]609329[/img]
此外,在《红楼梦》中,一位名叫尤二姐的女子也吞金自杀。晚清时节,李鸿章的下一位名叫戴宗骞的军官也选择了吞金自杀,并在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成功自杀。但黄金本身是无毒的。为什么这些古人总是喜欢吞金自杀并取得成功?
有史学家说,吞咽后会死亡,这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的。首先,纯金没有毒性。然而,由于古代炼金术不发达,黄金往往含有其他杂质,可能有毒;其次,古人吞下的黄金往往是不规则的物体,容易伤害肠道,导致肠壁穿孔和感染,足以死亡。请选择您想要保存的内容并粘贴到本文框中
古代金子本身是无毒的 为什么古人要吞金子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