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古代死刑的方式有哪些? 为什么在闹市行刑的时候行刑很多?

古代死刑,

古代有哪些死刑?

商纣王第一次使用酷刑,如“苏(胸)”、“炮格”、“焚烧”和“烹饪”。在古代,死刑被称为“大辟”,即大罪的含义,是古代惩罚犯人最残忍的刑法条款。

[img]607328[/img]

死刑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早,在古代三代的“五刑”中,就有“大辟”之刑。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对死刑有哪些具体类型进行了考证,其《历代刑法考试》分别列出了24种,即:苏(胸)、炮格、焚烧、烹饪、绞(沉)河、陵迟、支(肢)解、要(腰)斩、枭首、杀尸、斩、斩、弃市、鞭杀、考究、剖心、射杀、射鬼箭、生埋、投崖。

这些死刑是根据处决犯的方式来划分的。例如,刑事处罚是将囚犯杀死,然后切成肉酱。在刑法史上,最早使用这种刑罚的是商朝末代的周王。《吕氏春秋·依靠你的观点·行论》记载了这件事:“过去的周是无道的,杀了梅伯。”

《历代刑法考试》除了“枪格、焚烧、烹饪、烹饪”外,还记载了对犯人的酷刑。

炮格,又称“烙印”,将涂有油脂的铜柱放在炭火上烧烤,强迫罪犯在铜柱上行走。太滑了,犯人经常掉进炭火里,被活活烧死。据史记·尹本纪记载,此刑也是纣王发明的,据说是为了取悦宠妃妲己。

烹饪是将囚犯放在一个大锅里烹饪,这也是周王最早使用的。他曾经用这种方式杀死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西楚霸王项羽劝说汉王刘邦下周要求,但周不服从。结果,他被项羽“烹饪”了。这就是《史记·项羽本纪》所记载的,“项王怒,烹饪周要求。”

[img]607329[/img]

徐慎,又称车刑,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说“车裂人也”,就是把犯人绑在四个方向跑的马后面,把犯人撕成碎片。后期刑罚简化,将犯人直接绑在马后,俗话说“五马分尸”。

古代死刑处决方式有哪些变化?

隋朝开始废除“鞭刑和枭首”。唐朝将绞刑改为“断右趾”。

根据程树德的《九朝律考》,汉律只有三种死刑:枭首、腰斩、弃市;晋朝的死刑和汉律一样,也是枭、斩、弃市;南北朝的死刑减为两种,比如梁朝的死刑只有“枭首”和“弃市”。

隋朝成立后,杨坚(隋文帝)废除了酷刑。据《隋书·刑法志》记载,杨坚“除了前鞭刑、枭头、代裂法”。杨坚觉得处决犯人的手段太残忍了,只保留了两种死刑:斩首和绞刑。

[img]607330[/img]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立法思想。唐朝高祖李渊制定的《武德律》对罪犯的惩罚比隋朝减轻了很多。例如,李世民仍然认为50起死刑应该被判处绞刑,以“切断右脚趾”。

据《资治通鉴·唐纪九》记载,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全国每年只有29人被判处死刑,达到了封建法学家希望的最佳效果——“刑厝”(有刑法但不用)。

唐代最能体现“刑厝”精神的案例发生在贞观六年。当年12月辛未日(腊月二十二,公元633年2月9日),李世民在批准死囚名单时心存怜悯,将全国共有390名死囚放回家过年,同意明年秋天回来领刑。第二年9月,死囚如期回来,没有逃跑。李世民非常满意,大笔一挥无罪释放了他们。

隋唐时期,中国刑法的基本立法原则是“慎刑”、“少杀”,严格控制死刑。比如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下令在街上杀大理城张云古,后悔了。所以他下令:以后有死刑犯人,即使下令立即处决,也要三次复议才能执行。

为什么古代的行刑多在闹市?

秦朝处决死囚“枭首示众”唐朝“凡决大辟罪都在城市”的死刑是极刑,其目的是震慑和维护社会秩序。在这种观念下,古代处决死囚是公开的,允许群众在人多的地方行刑。“旁观者”就是看杀人,相当于现代电视的“现场直播”。

在古代,处决囚犯通常选择在街道和市中心。《唐六典·刑事部》规定,“一切决定都是在城市里进行的”。北京有一个条歇后语,叫做“鹤年堂要刀伤药——死到临头”,即鹤年堂药店靠近清代北京著名的刑场菜市场。

[img]607331[/img]

汉律规定的枭首、腰斩、弃市三种死罪,也应在清代菜市口等地执行。枭头,也就是砍头,砍头后要挂在木杆上“宣传”,这是秦朝处决死囚的常用手段,也就是所谓的“枭头示众”,后来有人把头挂在城门楼上。至于“弃市”的刑名,直接行刑地点位于“市”。犯人在街上处死后,不允许收尸,并在原地“晒尸”一段时间供公众观看。

三国时期,蜀国都乡侯刘燕被判“弃市”。他嫉妒他的妻子胡和后主刘禅有染。胡很漂亮。他进宫拜年一个月后才回家。刘燕的“家庭暴力”通过胡后,她休息了。结果,胡被告上法庭,并受到极端惩罚。

“晒尸体”的时间一般是三天。高湛当皇帝时(北齐武成皇帝),在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完成的《齐律》中规定,犯人被处死后,应“陈尸三天,无市者列在乡亭显处”,这意味着如果行刑地点不在市场上,尸体应该展示在农村公共场所显眼的地方。

为什么古代要“秋后问斩”“午时三刻”行刑?

唐代“日后行刑”明代“断屠月”“禁杀日”行刑“杖八十”

在古代,我们非常关注月亮、日子和时间的行刑。除了“永不等待”的重刑死囚外,大多数朝代都有固定的行刑时间。唐六典·刑事部曾明确规定,“从春天开始到秋分,死刑不得决定。”

一般来说,在古代,他们选择在秋分和立春之前处决死囚,即所谓的“秋后问斩”。这是为了顺应时间,适应秋冬的杀戮精神。除了固定月份,如果你必须处决囚犯,你还应该避免第一个月、五月和九月。这三个月是“破屠月”。

[img]607332[/img]

在可以行刑的月份,也不是每天都能杀人,1、8、14、15、18、23、24、28、29、30这十天叫“十直日”,属于“禁杀日”,绝对不能行刑。即使是“永不等待”的死囚也不能在这个月或这个日子行刑。此外,24个节气日、国庆节、皇帝生日等重要日子不能“杀人”。

如果不在法定时间行刑,责任人将受到严厉处罚。《明律·刑法·断狱》和《死囚复奏待报》规定:“立春、秋分前决定死刑的,杖80;十恶罪应死,强盗应死。虽然他们永远不会等待,但如果他们在禁刑日决定,他们将被鞭打40人。”;唐宋也是“杖八十”。

[img]607333[/img]

行刑时间一般选择在白天,即使在晚上,也要等到天亮。唐宋大多在下午日后行刑,即《唐六朝·刑部》中的“日后行刑”一词。日后是古代12小时的未时,与现代24小时制相对应,从13:00到15:00。在冬天,太阳开始落山,已经接近黄昏。选择这个时间应该是为了考虑死者,方便死刑犯“托生”。

明清时期似乎更多地选择在中午,相应的现代24时系统是11:00到13:00。在明清时期,小说中所谓的“中午三刻”可能就有这样的背景。选择中午是为了生者。中午,阳气最旺,鬼魂难以制造麻烦。监狱斩官和囚犯不怕“鬼魂”,以避免“报应”。


古代死刑的方式有哪些? 为什么在闹市行刑的时候行刑很多?古代死刑的方式有哪些? 为什么在闹市行刑的时候行刑很多?

,,,,,,

  • 盘点: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使双枪的名将?
  • 说到双枪,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董平。是的,《水浒传》梁山泊100名天立星双枪将董平,梁山泊马军五虎之一。武术应该不逊于关胜...

  • 谁是古代历史上同时迷恋三个国君的女人?
  • 春初,齐桓公主宰了中原。在南方国家,楚国精力充沛,逐渐意味着侵犯中原。如果不是一个女人的突然出现,楚文王就不会这么快...

  • 中国古代历史上四大美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是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美女。然而,这四位美女一生都被所谓的乱伦所困扰。事实上,他们所谓的乱伦行...

  • 古代扫黄打非之明宣宗是怎样下令取缔[官妓]的
  • 唐代的官妓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明代,这一制度才被取缔,中国古代的禁娼运动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趋势。 其实,明代开始并...

  • 空有一身官位:揭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六名庸官
  • 历史上,也有些昏庸的官员,尸位素餐,毫无建树。那些庸官的故事,值得反思。 伴食宰相 其一、唐玄宗开元元年担任宰相的卢怀...

  • 古代皇帝一个月吃多少钱?清朝皇帝吃得最贵
  • 人以食为天,没有错说,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习惯用“日出”、“日落而歇”、“一日三餐”。。。这些词描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