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古代九品官的事情,
官员的等级从魏晋开始,曹魏的陈群创立了九个产品中的正制。当时是按照家庭背景(被评人的家族名望和父祖官爵)、只有道德,才能来评价。中正对人物的道德和才能只做一个概括性的评论,称为状。根据家庭背景和才德的评论,中正对人物进行了高度的品定,称为品。产品分为九个等级,即上、上、中、上、下、中、中、下、下、中、下,这是后来官员等级的雏形。
元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等级制度,文武官分九品,各有正从,其实共有18个等级。
一品: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即所谓三公)、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
[img]605508[/img]
张廷玉,保和殿大学士
从一品:官职有少师、少师、少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等;
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总督、加衔巡抚等;
从二品:翰林院学士、布政使、巡抚等;
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按察使等;
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都转盐运使司运使等;
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二等侍卫、宣慰使司同知等;
四品: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知府、宣抚使等;
五品:通政司参议、事中、各部郎中、三等侍卫、太医院使、钦天监正、同知、千户等;
[img]605509[/img]
纳兰性德曾担任三等侍卫
五品:翰林院侍讲、鸿鹿寺少卿、监察御史、各部员外郎、知州、副千户等;
六品:内阁侍读、钦天监督、神乐署正、僧录司善事、道录司正一、通判、百户等;
六品:翰林院修编、光禄寺署正、安抚使司副使等;
七品:翰林院编修、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知县、教授、笔帖等;
七品: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等;
八品:五经博士、太医院御医、盐课司大使、县丞、州学正、教甲等;
从八品开始:鸿禾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祭祀祭祀宰,神乐署宰,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等;
九品:钦天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府知事、同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等;
[img]605510[/img]
九品芝麻官剧照
从九品: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刑部司狱、太医院官目、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等。
众所周知,宰相、六部尚书、侍郎等一些官职确实是最高级别的,而其他如太医院的御医是八品的官称,最高级别的医院使者是五品,也就是说,熬一辈子才能得到五品官,远不如今天著名的教授。
九品官是县长薄、刑部司狱等。难怪他们被称为九品芝麻官,但还有一个层次,比那些不入流的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茶叶引批验所大使要好得多。
古代文武分九品,等级18个 这些等级是如何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