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古代的府兵制,
府兵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兵制。当它开始在南北朝、西魏和北周实施时,它在唐朝天宝之后被摧毁了大约200年。为什么叫府兵?它以建立军事组织单位的兵府命名。这种“府”在隋朝被称为鹰阳府,在唐朝被称为“府官”,在这种兵府中被称为“府兵”。
大约在隋唐时期,政府士兵作为一个专门的名字开始被固定下来,这个名字在民间也很流行。在政府士兵最初设立的时代,学术界存在争议。
[img]603916[/img]
一般认为,在537年,今年,西魏权臣宇文泰始建十三军,即将原有鲜卑部落的兵制转变为仿汉军制。宇文泰将鲜卑军人集团与汉族地主的强大武装结合起来,任命李碧、独孤信、赵贵、于金为十二军将领,各领府兵。这是府兵的开始。
此时,府兵与土地和户籍无关,只是鲜卑部落兵制向汉族封建军制转型的一步。在西魏和北周,府兵的所有费用都由国家承担。
[img]603917[/img]
从北周后期和隋朝开始,政府兵制逐渐走向了兵农合一化。北周武帝时期,政府兵大多来自农民;隋文帝时期,所有政府兵士,像均田农民一样,被分配到土地上,登记在国家户口,与均田农民相同。到目前为止,政府兵制与均田制紧密结合。政府兵的兵土是均田农民,政府兵制已成为基于均田制的军事组织。
由于隋末阶级矛盾和社会上各种矛盾的尖锐,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一度瓦解了隋朝的府兵。唐高祖即位后,立即恢复了府兵制,进一步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
[img]603918[/img]
624年,唐代初,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兵农合一。根据学术界的普遍意见,唐代有633个兵府,这意味着唐玄宗开元初年。唐代府兵制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寓兵于农。
政府士兵是均田制下的农民。他们获得了国家分配的土地,并有义务承担国家兵役。政府士兵都有自己的武器和粮食工资,通常被称为战备材料。
[img]603919[/img]
政府士兵的日常义务是冬季教育和战争;二是北京宿卫,根据距离分批轮流,从北京500英里轮换5个月,8个月1次,2000英里以外10个月或12个月1次。在政府士兵被征用和调动期间,我免除了租金调整。从以上可以看出,政府士兵制度本质上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伪装剥削制度。
府兵制对唐朝的强盛起着积极的作用,@ “寓兵于农”,由府兵自己承担,免除了封建国家的大量军费。
[img]603920[/img]
@ 在军事制度实施期间,在正常情况下,士兵是均田农民。只要参加一定时期的冬季培训,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留在土地上,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保证了平时的训练,府兵制下的士兵一般素质好,战斗力强。
这使得唐朝早期能够经常掌握,一支能打好仗的强大军队,保证了唐帝国的实力;@ 士兵通常在当地训练,将军不能长时间握在手中,也避免了将军的霸道。
[img]603921[/img]
随着均田制度的逐渐破坏,基于均田制度的府兵制度自然日益瓦解。解体始于唐高宗和武后,最终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崩溃。府兵制度的解体主要是由于均田制度的破坏。据说在唐玄宗,人们认为府兵是最重的负担,都想逃避兵役。
为什么会这样?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均田制度的破坏,一般来说,自武则天以来,唐代均田制度由于土地合并逐渐无法实施,国家不能授予所有的田地,贫困和弱势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士兵自己的军事工具,粮食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
[img]603922[/img]
第二,由于政治腐败和民间家庭的混乱,许多富裕的家庭经常逃避假兵役,并将所有的兵役负担转移给贫困和弱势家庭。第三,自唐玄宗以来,招聘的逐渐普及也是政府军事制度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20713年,发布了从招募的禁令中选择士兵来填补空缺的命令,未来招募了越来越多的士兵。
安史乱后,将军们也可以自己招募军队,军队制度自然解体,被军队制度所取代。749年,国家终于发布了停止军队制度的命令,从法律上正式废除了军队制度。
为什么古代的府兵制叫府兵制? 府兵制的发展历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