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古代爵位和官位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古代的大臣们,除了有自己的官职名称外,还会有一个爵位名称,这是皇帝对大臣的礼物,根据大臣的功劳。
爵位的名称和等级在各个朝代都有一些差异。在西周初年形成时,周武王自称是天子,并对其实施了分封制。规定的头衔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并继承下去。
当时,周武王分封了53个诸侯,其中35个是他的兄弟,其余18个是有功的大臣,如姜太公吕尚被封为齐国诸侯。
被封为公爵的诸侯,其国家是公国;被封为侯爵的诸侯,其国家是侯国。诸侯被封后,他们的头衔将世袭,国家将世代归诸侯统治,包括他们的土地和人民。诸侯只需要定期向天子贡献,承担军事赋予和兵役。
诸侯会把自己的土地给亲信的孩子,这些亲信的孩子被称为清、医生,被赋予的土地被称为“采邑”、清和医生在自己的采地中自然享有“食邑”或“采地”的统治权。
据《汉书》记载,一个拥有数千英里土地、数十万普通奴隶和数千辆战马战车的公国被称为“千乘之国”;一位拥有数百英里土地、数万奴隶、数百辆战马战车的清和医生,被称为“百乘之家”。
[img]603847[/img]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按军功授予爵位。当时的爵位分为二十级,分别是公士、上建、发夹、不更、医生、官方医生、公共医生、五大医生、左、右、左、中、右、少、大、老、关内侯、彻侯。
其中一至四级为士,五至九级为医生,十至十八级为卿,十九、二十级为诸侯,秦国时期的爵位没有采地。
汉代刘邦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只是给有功之臣封王,比如韩信,就被封为齐王。刘邦统一世界后,开始实行县制和封国制并存制度。他的头衔只有王侯两级,只有刘邦同姓的孩子才能封王,其他有功之臣只能封王。
这两种制度并存有缺点。侯爵在封地上没有统治权,但他们想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因此,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寻求权力。当翅膀丰满时,诸侯将分离并离开中央政府。
汉武帝时期,开始全面实行县制,巩固中央集权,统一封建帝国。
汉朝以后,历代都实行封爵,可以免除兵役和纳税,享有封地纳税的权利。但是,如果在位者犯罪,他的头衔将被减少甚至取消,封地将被减少或完全没收;相反,如果在位者继续做出贡献,他的官职和头衔可以上升,即“加官进爵”。
[img]603848[/img]
在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封爵,爵位分九级,与官职等级相连。亲王为正品,食邑万户;继承王、郡王为从一品,食邑5000户;国公,也是从一品,食邑3000户;开国县公为正二品,食邑2000户;开国县公为从二品,食邑1500户;开国县侯为从三品,食邑1000户;开国县伯为正四品,食邑700户;开国县子为正五品,食邑500户;开国县男为从五品,食邑300户。
食邑有多少户不是指封地,而是指除朝廷工资外,每年还能收多少户的税。
宋朝至明清时期,唐朝的爵位制度基本继承。岳飞在《宋史》中被称为“岳侯”,因为他被称为“武昌县开国侯”,“武昌”被称为头衔,“县开国侯”被称为头衔。世界尊称岳飞为“岳武穆侯”,是其死后的头衔为“武穆”。
从晋朝开始,头衔不仅会授予官员本身,还会授予他的妻子、父母或祖先,统称为“礼物”。如果一个人死后被授予官位或头衔,则称为“礼物”或“密封”。
唐朝有封印的例子。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被杀。当她成为昭荣时,唐中宗封印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中书令是中央高管,相当于宰相,秦州都督是地方高管,楚国公是头衔。
然而,这样的头衔和官职只是虚名,只是恩宠。隋唐时期,所有有功有名的官员,不仅死前有头衔,死后还有官员和头衔,死后的官职和头衔通常比死前高。
[img]603849[/img]
历代王朝都有主管封爵的官员,秦朝是主爵中尉,汉朝是主爵都尉,唐朝是司封侍郎。
朝廷非常重视封爵。每次封爵都有仪式,在受封人面前宣读授爵小册子,并与宝印一起给予被封人。这个宝印相当于证书。这个仪式叫“封”。
到明清时期,五品以上官员被皇帝授予授权,称为“授权”,五品以下官员被授予授权,称为“授权”。清朝的小册子非常精致。亲王授予金座小册子,君王授予银座小册子。
知道了这些,以后看古装剧的时候,能不能多了解一下大臣们的阶级?
为什么古代爵位比官职更重要? 爵位的名称和等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