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古代的窗纸,
中国农村有句话:窗纸一刺就破,表达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稍微提一下就会清楚。久而久之,古代的窗纸在人们心中已经变得脆弱,不仅容易刺破,还可能暴露隐私,非常不靠谱。但是古代的窗纸一刺就真的破了吗?古人没有防偷窥的妙计吗?其实我们祖先的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img]601680[/img]
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制造商是古埃及人,有4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在中国古代,彩色玻璃,如蜻蜓眼和一些高透明度的玻璃。然而,纯透明的平板玻璃可以镶嵌在窗户上,直到清朝早期才传入中国,这意味着在清朝之前,中国使用传统的窗纸。
[img]601681[/img]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利用树皮、麻头、布料、渔网等原料改造了造纸,从此真正的造纸诞生了。然而,当时的纸张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不仅不会用纸张贴窗纸,还会选择草皮等材料来阻挡风雨。即使是大家庭也用家里练字的废纸糊窗。直到魏晋南北朝,造纸术得到进一步改进,纸张得到广泛推广,窗纸的诞生才得到推广。
[img]601682[/img]
宋代,古人开发了油纸。所谓油纸,就是在坚韧的纸上刷一层桐油,起到防水的作用。古代油纸伞是以油纸为原料制成的。然而,即使油纸窗能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也忍不住一指之力,一刺就破是正常的。然而,古人利用藤皮研究了一种叫藤纸的材料。它的韧性远高于以前的油纸。即使蘸水,也不能轻易刺穿。
[img]601683[/img]
@ 为了防止藤纸长时间潮湿,古人还在窗纸外设计了一层窗板。当天气寒冷时,人们会放弃透光率,用板盖住窗户。一些细心的家庭有时会在窗板和窗户之间安装棉帘,起到一定的防水和防偷窥作用。事实上,窗纸并不是古人在玻璃传入中国之前唯一的选择。宋末,王公贵族开始用一种叫做明瓦的材料代替窗纸(贝壳、羊角、云母片抛光)。虽然透光率不如玻璃好,但它可以很好地保护隐私,不会被刺穿。
在江南古代,明瓦广受欢迎。工匠们逐渐将打磨明瓦发展成传统的手工业,养活了许多人。此外,古人一直在宣传“不礼貌,不礼貌”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人隐私。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玻璃,但我们的祖先仍然充分发挥他们无限的智慧,为人民谋福利,这真是令人钦佩。
古代的窗户纸真的一刺就破了吗? 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